分享到:
2011北京昆曲論壇是昆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十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3天的時間裡,戲劇專家曲潤海,昆曲名家侯少奎,戲劇評論家王安葵、龔和德以及來自各方面的專家、學者、藝術家們和北方昆曲劇院、上海昆劇團、江蘇省昆劇院、浙江省昆劇院、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湖南省昆劇院等有關院團的領導等50余人參加了論壇並發言。
侯少奎率先為昆曲“正名”,他認為,現在將昆曲稱為“昆劇”有失偏頗,最准確的叫法應該是“昆曲”。對於有些人認為昆曲600年是“昆曲到昆劇”的提法,他表示不能接受,“昆曲是聲腔藝術,重在一個‘曲’字,正是音樂的變革才使昆曲成為昆曲。”時至今日,昆曲仍是一門小眾藝術,若是“昆曲”“昆劇”隨便叫,使本來就不清楚的外行們就更為糊涂,對於這門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也造成了人為的障礙。
王安葵則認為,昆曲的傳承與發展要保留對傳統的敬畏之心。他表示,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一直存在一種錯誤的觀念,對傳統劇目重點是立足於“改”,似乎改得越多,越“脫胎換骨”越好。近年來,一些傳奇名著的“縮編”“全本”越來越多。在王安葵看來,這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說明人們開始慢慢意識到,對昆曲這樣的文化遺產,最難的是保留,而傳承與發展正應該立足於“保”。
劉淼 文
上一篇: 文化重建的獨特實踐及價值 |
下一篇: “非遺”十年讓昆曲院團面貌大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