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文化重建的獨特實踐及價值
訪四川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鄭曉幸
發布時間:2011-05-30 10:16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5-30

  四川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鄭曉幸在任上已有5年。如果以2008年5月12日為一個分水嶺,前兩年的鄭曉幸,以一個教授的學養延續了自上世紀80年代起便著手的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研究,並將自己在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應用在文化建設上,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觀點,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工作﹔後3年的鄭曉幸,則全身心投入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他結合震後四川經濟社會現狀和文化重建的實際,代表四川省文化廳黨組提出了“抗震救災不缺位、災後重建不掉隊、擴內需保增長要有作為”和“搶抓機遇、全面提速,加快災後文化恢復重建”的工作思路﹔明確了“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的工作基調,為災後文化建設取得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汶川地震3周年之際,記者赴四川採訪,在見證災後文化恢復重建的各項成果,感受文化重建的巨大精神力量後,專訪了四川省災後文化重建的領頭人之一鄭曉幸。

  記者:在這片曾經山崩地裂、滿目瘡痍的土地上,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人們在災難後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生動場景,不僅出現了一座座嶄新的文化設施,也實現了精神文化的重建,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為之一新。這種“從廢墟上站立,在危難中崛起”是如何實現的?

  鄭曉幸:3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深切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傾情援助下,災區重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文化建設獲得了跨越性的發展。在這3年中,文化部黨組始終心系災區群眾、關愛文化系統干部群眾,對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做出了重要指示和部署,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及部直屬單位以及一批著名藝術家和學者始終與我們肩並肩,四川文化系統也始終把災後文化重建作為中心工作,共同實施文化安民行動,使文化成為災後撫慰心靈、振奮精神的力量源泉,共同推動文化要素全面融入城鄉建設和經濟發展並成為災區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和靈魂,共同見證了從滿目瘡痍到實現重建藍圖的歷史過程,共同創造了災後文化建設跨越發展的人間奇跡,共同譜寫了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歷史頌歌。

  3年來,感恩,始終是四川文化系統廣大干部群眾心中默念的關鍵詞語。從領導干部到普通群眾,都在恢復重建中默默感恩,感念黨和國家的恩,感念全國各族人民的恩,感念人民解放軍的恩……

  記者:我們知道,這3年來四川文化系統一直在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推進災後文化重建,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果,使災區文化規劃建設得到整體性提高,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善,災區文化產業和市場發展實現再生性跨越,災區城鄉文化面貌呈現出歷史性的改變。可否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文化恢復重建目前的進展?

  鄭曉幸:有這樣一組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有1053個公共文化設施重建項目開工,佔項目規劃數的97%,其中完工項目954個,完工率88%,完成投資20億元,佔規劃總投資26.3億元的76%﹔有252個文化遺產項目全部開工,完成投資20億元,佔規劃總投資27億元的74%﹔有56個文化產業項目開工,佔項目規劃數的90%,完成投資11.2億元,佔規劃總投資16.9億元的66%﹔文化市場服務網點恢復重建任務為1575個,已全部完成恢復重建並提供服務。

  此外,我們積極推進了“三基地一窗口”和地震遺址“一館三地”的建設,向世界宣示了中國政府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強烈責任和強大能力。在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上,大多數縣級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已竣工或主體工程完工,600多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已建好開始投入使用,一個覆蓋市、縣、鄉、村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即將在更高層次上全面恢復。

  記者:歷經3年災後文化重建工作,作為四川省文化行政系統的領導,您認為四川災後文化恢復重建產生了哪些有益經驗?其顯著特征是什麼?

  鄭曉幸:3年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四川地震災後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充分體現了科學救災、科學重建和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應對和戰勝自然災害的理論和實踐。

  一是以文化撫慰為手段,用文化安民行動豐富了科學救災方式。汶川地震抗震救災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第一時間開展文化撫慰心靈活動,實施文化安民工程,比如通過電影放映、文藝表演等參與式、互動式活動,舒緩心理抑郁,達到心理宣泄﹔通過詩歌朗誦、歌曲演唱、報刊閱覽等群體性、聚集性場景,實現心理放鬆﹔通過組織知名文藝工作者深入災區和群眾進行交流,達到心理支持和心理陪護,減少急性的和劇烈的心理危機。

  二是以科學規劃為前提,用文化重建成果完善了科學重建內容。截至目前,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業、文化遺產和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項目完工率平均超過90%,文化市場服務網點全部恢復﹔地震遺址“一館三地”建設積極推進﹔北川、映秀、漢旺地震遺址紀念地實現局部開放﹔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古建筑群伏龍觀、二王廟搶救保護工程等文物保護系列工程全面開放……文化恢復重建形成了一個個精神家園,為災後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文化魅力。

  三是以文化跨越為標志,用文化建設成就增添了科學發展動力。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非遺展示中心、非遺傳習所和紀念地遍布城鄉,這些重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成為災區的文化名片﹔形成一大批依托文物古跡資源的文化旅游、依托名城古鎮的休閑娛樂、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藝術品生產項目,發展了一大批新的文化產業集聚區、文化旅游景區,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文化重建成果為城鄉統籌提供了跨越發展的文化基礎,極大地提高了災區的文化軟實力,為災後科學發展注入了文化活力。

  汶川地震災後文化恢復重建的基本經驗是:以強烈的文化自信,率先將文化基礎設施納入重建總體規劃,保障文化民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搶先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實施文化安民﹔以堅定的文化自強,優先用文化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普遍均等,實現文化惠民﹔以清醒的文化自立,爭先用文化資源轉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踐文化富民﹔以精神家園建設成就,彰顯中華文化強大感染力和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和幸福程度,實現廣泛的文化樂民,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探索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貢獻了生動的實踐經驗,創造了豐厚的精神價值。

  記者:災後文化的“後重建”時期,還將面臨哪些重大理論和實踐的挑戰?

  鄭曉幸:面對災後恢復重建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今後文化恢復重建的形勢更加嚴峻、任務更加艱巨,我們必須以深刻的文化自省,認識先進文化建設的規律,准確把握“後重建”時期文化建設科學發展的路徑。

  一是要統籌兼顧,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夯實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延伸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現有藝術創作成果為基礎,扶持和打造國家級舞台藝術精品,豐富愛國主義優秀劇目數量。

  二是要傳承文脈,創新文化發展方式。以新文化理念,創新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手段,促進文化資源利用和轉化,發揮文化遺產資源在引導社會、教育人民、促進發展上的重要作用。利用災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取得的成果,進一步增加四川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質量和水平,努力形成文化遺產保護條件更加優良,文化生態保護環境更加良好,豐厚文化遺產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全面進步的總體格局。

  三是促進文化產業集聚,增添轉變發展方式新動力。災後文化產業重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資源集聚與重組效應初步顯現,要抓住災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的有利時機,爭取設立國家級文化產業重大項目,推進資源轉化,進一步培育壯大依托文化遺產資源的文化旅游、依托名城古鎮的休閑娛樂、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藝術品生產項目等,建成一批新的文化產業集聚區、文化旅游景區,為當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重要的文化產業支撐。

  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按照“三基地一窗口”的建設要求,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文物和非遺保護等方面的人才培養,提高災區基層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確保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可持續、有活力。

  記者:3年來,四川文化系統廣大干部群眾與全國人民一起創造了人類災後重建史上的人間奇跡,您對災後文化重建中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有何特別感觸?

  鄭曉幸:可以說整個文化重建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四川文化系統廣大干部職工,以高超的智慧、高度的責任感、高遠的文化境界,針對災區復雜多樣的文化特點、區域特色和歷史文脈,創意、創新、創作、創造,進行了一場堪稱大手筆、大智慧、大境界的災後文化重建,開創了汶川地震災後文化重建的獨特道路,對災後文化重建和推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做出了獨特貢獻,其巨大的文化價值將與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共存。

  我相信,在自然災害的廢墟之上創造的這個人間奇跡必將以其輝煌和奮進,永遠屹立在巴蜀大地,永遠銘刻在人類文化發展的輝煌史冊,鼓舞人們不斷戰勝前進中的艱難困苦。

                                    崔成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