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鼓舞全國人民意氣風發地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6月29日晚,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解放軍總政治部、北京市將在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
陣容強大 群策群力
晚會創排自去年3月啟動以來,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領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多次就晚會籌備工作作出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就晚會的主題、構思和框架安排多次提出明確意見。
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最重要的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集合了一大批國內優秀的專家、學者、藝術家及演出團體。由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解放軍總政治部、北京市等單位的領導組成的文藝晚會領導小組,邀請了閻肅、蘇叔陽、韓靜霆等專家、學者作為顧問,組建了由曾慶淮、陳維亞、任衛新、王曉嶺、左青、劉星、宋小明、印青、孟衛東、朱海等人組成的策劃創意組,並從全國各地文化系統和軍隊文藝單位組織精兵強將,成立文學組、音樂組、編導組等11個部門。晚會總導演由陳維亞擔任﹔文學創作由任衛新、劉星、王曉嶺、宋小明擔任﹔音樂創作由印青、孟衛東、溫中甲擔任﹔舞美設計由孫天衛等負責。
共有50余家單位、2000余人參加演出,包括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北京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武警政治部文工團、北京衛戍區六團、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山西柳林縣文工團、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吉林市歌舞團、登封市嵩山少林寺塔溝武術學校、西藏昌都地區民族歌舞團、寧夏回族自治區歌舞團、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新疆木卡姆藝術團、東方神駿藝術團等。其中既有中直院團,也有部隊文工團,還有地方院團、少數民族院團、學校和機關單位。晚會上,田華、陶玉玲、張勇手、賈作光、才旦卓瑪、彭麗媛、宋祖英、殷秀梅、閻維文、劉斌、戴玉強、丁建華、濮存昕、張凱麗、譚晶、王宏偉、張也、黃豆豆等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將共同亮相。
一面旗幟 萬千情感
伴隨著開場歌舞《鮮紅的黨旗》,晚會拉開序幕。庄嚴的《國際歌》從天邊傳來,大屏幕上,金色的鋼水奔流而來,在舞蹈的涌動和鋼花飛濺中,一個金色的由鐮刀鐵錘組成的中國共產黨黨徽被澆鑄而成,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黨旗是這台晚會的主題,也是貫穿整台晚會的最重要的標志。”陳維亞介紹說,“從‘序’中覆蓋大地的巨大黨旗,到長征中紅軍戰士在風雨中入黨,再到《風雨同舟》中幾百雙手把黨旗傳遞到人牆的最頂端,一直到一面鮮紅的黨旗下90名新黨員入黨宣誓,引出合唱《迎風飄揚的旗》,整台晚會就是一個主題、一個形象、一個色彩——飄揚的黨旗——我們的旗幟。”
整台晚會情緒飽滿、高潮迭起。在第一篇章《人民的心聲》中,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十六個民族的人們,用悅耳動聽的民歌聯唱,表達著各族人民心向黨的真摯感情。在第二篇章《難忘的歲月》中,配樂朗誦《破曉的曙光》、歌舞《七律﹒長征》、原生態男女聲演唱《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東方紅》、歌舞《保衛黃河》、《向著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節目,生動而形象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發展壯大的艱苦卓絕卻英勇頑強的光輝歷程。第三篇章《民族的脊梁》通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歌曲聯唱,生動再現了火熱的年代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的革命激情與精神風貌,謳歌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沿著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昂首闊步走向新征程。第四篇章《我們的旗幟》中,90名新黨員在鮮紅的黨旗下入黨宣誓,交響合唱《迎風飄揚的旗》以飽滿的激情歌唱出全國各族人民走向新的輝煌的豪邁之情。
由於晚會以經典老歌為主,如何做到老歌新唱,不落入“歌伴舞”的固有模式?晚會的主創們經過反復討論,最後決定以情景交融的表現方式為核心,找到老歌中的時代特征、精神內涵、情感性質,使表演充滿意境和時代質感。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經典歌曲組合”的段落中,導演設計了一個頗具戲劇性的場景:上世紀50年代初期,熱氣騰騰的廠房中,扮成老工人的歌唱家劉秉義一身工裝,在黑板上寫下“社會主義好”幾個字……當唱到“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的時候,劉秉義朝著扮演青年工人的演員屁股上拍了一下,青年工人便灰溜溜地“逃跑了”。“希望這些表演方式能更好地詮釋歌曲的內涵,帶領觀眾進入歌曲所表現的時代。”劉秉義說。
眾志成城 全情投入
經過一年多的策劃、70多天的緊張排練,晚會已近成熟,正進行沖刺。對於所有參與這台晚會排演的編導、演員、戰士、學生來說,《我們的旗幟》既是他們人生中寶貴的經歷,也是他們努力拼搏、默默奉獻的結晶。
在歌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場中,田華、賈作光、陶玉玲、張勇手4位老藝術家與舞蹈演員們一起扭起了秧歌。雖然在台下時田華的手腕上還纏著紗布,雖然他們中年齡最大的賈作光已經88歲高齡,雖然他們在整台晚會中隻有這一次亮相且時間隻有一分多鐘,但是每一次排練他們都准時到場,一絲不苟地換服裝、化妝,與其他演員配合走位,演完後還在後台一直等到最後全體演員上台謝幕。
在後台,常常可以見到朝陽區實驗小學的100余名孩子整齊地坐成幾排,等候他們的下一次上場。這100多名孩子年齡雖小,可任務不少,承擔了童聲合唱《在燦爛陽光下》、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舞《風雨同舟》等多個節目中的演出任務。每次排練,他們都自己帶著小板凳、水壺、書包,專心致志地跟著大人們一起上台、下台,演出、候場。來看他們排練的校長說:“我都快不認識這些孩子了,他們好像突然長大了。”
在排練中,這樣的故事和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歌舞《七律﹒長征》的編導之一趙小津不久前查出腎臟病變。在大家的勸說下,他才住院手術。在病床上,他還多次打電話給導演詢問排練情況,參與討論。在舞台上疊出15米高人牆的歌舞《風雨同舟》是晚會中最奪人眼球的節目,而在台下,擔任演出任務的北京衛戍區六團、吉林市歌舞團、登封市嵩山少林寺塔溝武術學校同樣引人注目。陳維亞說:“他們的節目排練起來是非常辛苦的,衣服和皮膚被磨破是常事,但是你任何時候見到他們都是秩序井然。每次排練結束後,他們又總是最晚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