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長江之畔,三峽庫區的石板坡小區,生活著一群普通百姓:經營精明但心地善良的小店主錢三、風韻猶存急於嫁人的寡婦胖嫂、忠於職守的梅警官、關心時事的退休教師趙老伯、愛發牢騷的退休碼頭工人李老伯。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一些農民工先後來到這裡,有削尖腦袋創業的金老板、多才多藝的擦鞋匠田多,而命運坎坷的歌廳女艷艷的到來,則打破了石板坡的平靜生活。面對這個不幸的少女,人們維護正義、扶弱濟貧,讓艷艷重拾生活的希望。這裡的居民也經歷了一場道德與良心的洗禮,和這些來自農村的青年人融合在一起,共同建設新的和諧生活。
話劇《三峽人家》以寫實風格為基調,以群像戲結構的方式,將眾多鮮活的人物和趣味盎然的故事編織在一起。劇中地道的重慶方言、詼諧幽默的台詞令人拍案叫絕。擦鞋匠田多自編的山歌,當地竹琴藝人的史詩性說唱,生動鮮活且富於音樂性的方言對白,無不凸顯出該劇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每到精彩處,觀眾席上便爆發出笑聲和熱烈的掌聲。坐在記者旁邊的一家人家鄉就是重慶三峽歌舞劇團所在的萬州區,他們表示:“來北京20多年,從沒看見過來自萬州的劇團,今天真的很驕傲。”《中國戲劇》主編賡續華說:“我帶著7歲的小朋友來看戲,她看得手舞足蹈,看完後走在長安街上反復模彷劇中小女孩的表演。”她認為該劇編劇偉巴描寫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人物和生活,所以寫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這個戲具有很濃的生活氣息,很多細節特別好看,在看戲的過程中讓我聯想到《茶館》。”著名編劇劉錦雲說。
劇目《移民金大花》、《三峽人家》、《鳴鳳》等均獲成功,為什麼在經濟相對落後的萬州區連續出現這麼多文化精品呢?《移民金大花》、《三峽人家》編劇偉巴感慨萬千,他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市、區領導的全力支持,沒有當地深厚的群眾基礎,沒有能夠調動全區社會力量的體制和機制,沒有一群充滿熱忱的文藝工作者,沒有善於借腦和引進外力的成功經驗,根本不會有《三峽人家》的今天。每演一場,《三峽人家》劇組都要召開研討會,首演至今4年的時間裡已經七易其稿,“這次在北京演完之後我們回去還要在台詞上進一步下工夫,凸顯此劇的語言之美。”重慶市萬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正海說。
上一篇: 《山村母親》:感動中留下含淚思考 |
下一篇: 第二屆中國豫劇節即將拉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