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山村母親》:感動中留下含淚思考
發布時間:2011-07-26 13:53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7-26
   以母親為題材、以母愛為主題的戲,戲曲劇目中常有,而蒲劇《山村母親》在刻畫一位山村母親的同時,還著力剖析了當今社會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城鄉差別問題。7月15日和16日,蒲劇《山村母親》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繼去年亮相長安大劇院後,山西省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又一次為首都觀眾帶來了這一出久演不衰的劇目。

  “毛桃桃紅來山杏杏黃,豌豆莢開花滿坡坡香。”一首山西的民間小曲把觀眾帶入了那個遙遠的小山村,自幼喪父的山村娃全寶,由山村母親豆花嬸獨自一人拉扯長大並上了大學。為進城找工作,全寶假稱父母雙亡,當上了城裡人的倒插門女婿。牽挂親孫孫,豆花嬸“應聘”保姆踏進了兒子家門。親生母子人前不敢相認,謊言終被戳穿,尷尬中難免讓人酸楚……中國劇協原分黨組書記王蘊明看完戲後感嘆道:“它的文學性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舞台呈現也達到了相當水准。”

  山西省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成立於2002年。剛成立之初,他們沒有排練場地,《山村母親》便誕生於一個農家小院。“《山村母親》自2004年編創上演以來,青年團用7年多時間,克服經費短缺等困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精心打造,其中僅劇本大改就有4次。”山西省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團長、《山村母親》主演景雪變說。目前,該劇已成為當地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流行劇目,演出場次達到1300多場。

  對於《山村母親》在市場、賽場上的成功,景雪變認為首先取決於這出戲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她說:“《山村母親》表現的是兩個家庭的矛盾,其實質反映的是城鄉差別問題。於是,該劇引發出這樣的深切呼喚:做一名農村大學生難,做一位農村大學生的母親尤為艱難。這樣的話題,通過戲劇的藝術化處理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共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曲文學研究室主任何玉人說:“這個戲最大的特點是感人,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感。它關注中國當下的城市化進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它提出了中國戲曲現代戲的發展方向問題,值得深思。”

  劇中角色的成功塑造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景雪變演《山村母親》之前的30多年主要演出傳統戲,主工小旦、花旦、武旦、刀馬旦、彩旦、青衣等。“在這個戲中,我重點在聲、情、型上實現突破。”景雪變說,在唱腔與念白上,她一改小旦行當清脆婉轉、俏麗悅耳發聲方法,加強了中低音區的使用,增強了共鳴﹔在表演上,她努力融入角色,在“情”字上下工夫,注意自然流暢、純朴大氣﹔在角色刻畫上,力求以“真”立型,真正進入母親這個典型人物的內心世界。景雪變說:“藝術的本質是創新,實現行當跨越是挑戰,更是責任。我演現代戲《山村母親》有一種藝術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