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加強創作引導 促進健康發展——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在上海舉行
發布時間:2011-09-27 11:06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9-27

   由文化部藝術司、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主辦,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戲劇學院承辦的“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於9月3日至21日在上海舉行。為配合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活動,針對小劇場話劇創作的現狀、成就、存在的問題,文化部藝術司特邀專家撰寫文章,從創作和評論上加以引導。現將部分文章刊載,以饗讀者。

    以優秀劇目引導小劇場話劇創作方向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  董  偉

    “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目前正在上海舉行,這是政府職能部門首次舉辦此類藝術活動,旨在推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統一的優秀小劇場話劇劇目,發揮導向性作用,引導並促進小劇場話劇健康發展。

    小劇場話劇作為中國話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喜愛。我國小劇場話劇發軔於上世紀20年代,經不斷發展,特別是1982年11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絕對信號》、同年12月上海青年話劇團演出的《母親的歌》,標志著小劇場話劇在新時期的興起。小劇場話劇藝術上側重於探索、實驗和創新,舞台演出突破話劇傳統的形式,注重加強與觀眾的交流,戲劇表現力強。近年來,小劇場話劇的創作和演出越來越紅火,以北京、上海為主,遍及全國各大、中城市,不僅在整個演出市場佔有很大比重,在觀眾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此次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活動,從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中直單位、部隊和社會團體申報的45台劇目中遴選出16台優秀劇目。其中,有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院團創作的《哥本哈根》、《戀愛的犀牛》、《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活性炭》、《魯鎮往事》﹔也有轉企改制院團推出的《男人心中的虹》、《帶陌生女人回家》、《大刺客》、《計生專干》﹔有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院校演出的《第十二夜》、《風鈴》,此外,《我是海鷗》、《尋找春柳社》、《嫁給經濟適用男》、《如果我不是我》、《晚安,媽媽》等民營院團參演劇目,佔整個演出劇目的1/3,凸顯了民營藝術院團蓬勃的發展態勢。可以說,活動匯集了不同體制的話劇院團,也體現出政府主管部門加大對民營院團的扶持力度。

    參演劇目中,有根據外國經典名作移植改編劇目﹔有探索性、實驗性劇目﹔有探討現實生活中愛情、婚姻、家庭的情感劇﹔也有描述現代都市青年生存狀態,頗具時尚性和觀賞性的劇目﹔還有貼近群眾,反映基層農村生活的劇目。這些劇目題材廣泛,內涵豐富,風格多樣,形象鮮活,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希望通過本次展演,不僅能夠引導小劇場話劇創作方向,而且能夠推動我國小劇場話劇的進一步繁榮發展,為廣大觀眾帶來真、善、美的藝術享受。

    從我國小劇場戲劇現狀談起商業化與戲劇發展

    國家話劇院導演、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導演學博士  王曉鷹

    小劇場戲劇在歐美最早是以實驗探索精神為動力發展起來的,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時正遇上我們的“戲劇危機”,小劇場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國戲劇克服危機、謀求生存的“另類空間”,所以中國的現代小劇場戲劇於發展之初就在實驗性之外多了一層實用性。時至今日,我國當代公眾文化消費的樣態觀念跟隨“全球化”浪潮已經走入了“全民娛樂”大格局,雖然在我們的小劇場裡仍然能看到一些有人文情懷、實驗精神的演出,但在更大范圍的演出中,小劇場戲劇最初也最本質的文化標簽“實驗性”“先鋒性”已經難覓蹤影。中國特色的小劇場戲劇發展十分明顯地呈現出將“實用性”進一步演變成“實用主義”的傾向。在我們日趨娛樂化、商業化的小劇場中摻雜著一些在國際小劇場中十分罕見的“三低劇目”——低創作投入、低藝術質量、低道德水准。

    包括小劇場和大劇場在內,我國的戲劇發展現狀中涌動著一股強勁的潮流——簡單地以謀取經濟利益作為驅動力。戲劇與商業當然不是全無關聯,但也不是簡單重合,面對我國戲劇藝術發展的未來,無論是強調“文化責任”還是明確“娛樂道德”,都要客觀清醒地認清戲劇與商業之間的關系與淵源。

    一方面戲劇的商業化傳播將這門藝術更快更廣地推向大眾,讓更多觀眾有機會享受戲劇藝術的獨特美質﹔另一方面商業先天的“贏利”基因也轉移到了戲劇身上,給戲劇帶來了由唯利是圖走向庸俗低級的危險。

    在現代經濟文化的結構體系中,運用政府投入和社會資助兩種保障機制對包括實驗戲劇和主流戲劇在內的所謂“非贏利性戲劇”的支持,已經成了在商業戲劇參天大樹日漸壯大的同時保護戲劇文化生態平衡發展的普遍的政策措施。

    放眼國際戲劇成熟的生存樣態,其發展機制主要在於“實驗、主流、商業”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推動的關系上。在這個關系模型中,戲劇藝術的發展像一支時間之箭,實驗戲劇是鋒利的箭頭,主流戲劇是長而堅實的箭杆,商業戲劇則是寬寬的箭羽。這也可以理解為戲劇藝術的實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戲劇藝術的發展。追求藝術實驗的戲劇最應該出現在小劇場裡,最應該出現在年輕戲劇人的創作中,可是許多年輕戲劇人和民間劇社卻常常致力於在小劇場裡制造笑聲,其中許多笑聲又常常是廉價的。這種現狀的出現,除了社會大氛圍中“文化消費主義”的影響之外,也與我國缺乏對實驗性藝術創作更大力度的扶持政策有關。年輕戲劇人因為熱愛話劇而進行話劇創作,同時他們又不得不僅靠話劇演出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於是以娛樂性演出獲取經濟利益便成了他們合乎邏輯的選擇。但問題在於如果追求娛樂、搞所謂“小制作商業戲劇”成了趨之若鹜的時尚主流,小劇場戲劇、青年人戲劇最具本質特性的“實驗精神”就會從根本上被消解。原本應該成為箭頭的“實驗戲劇”直接與“商業戲劇”這個箭羽相粘連,一支向前飛奔的箭就會變成原地打轉的圓環,話劇藝術發展的內部機制將出現影響久遠的危機。

    其實,無論在小劇場還是在大劇場,即便是謀求商業利益的娛樂戲劇,發展到一定階段也必須追求品質講究格調,娛樂產品制作者具有一種“娛樂道德”意識。而另一方面,我們的主流戲劇院團,無論是否轉制,無論所屬何處,其文化職責首先都應該是向社會提供主流戲劇作品。如果主流戲劇院團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將會在有意無意間淡化了自己的文化責任,將會把自己在社會生活、時代發展中的職責定位降低到金字塔的基座部分,等同於一個制作通俗文化產品、以提供大眾娛樂為主業的民營商業戲劇制作公司。

    戲劇的發展應該有兩個不同的方向:趨向於主流藝術的非贏利戲劇和趨向於大眾娛樂的商業戲劇。這兩個方向在實踐層面當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但卻應該有屬於各自的價值定位、運作模式和目標追求,也應該有各自不同的政府支持、社會資助和媒體評價。我希望政府的文化投入能對真正有內涵有品位的藝術戲劇及真正有實驗探索精神的青年戲劇給予更多雪中送炭式的實質性支持﹔我希望國家能盡快制定針對非贏利戲劇的社會資助政策而非僅是鼓勵民間資本對商業戲劇的投資﹔我希望大眾傳媒面對戲劇受眾能有更多的藝術性批評和文化性推介。這些是戲劇藝術除了商業傳播之外的另一條並行的發展途徑,這是戲劇藝術能夠整體、平衡、持續地走向未來的社會性保障。

    小劇場戲劇的突破與提高

    總政話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孟  冰

    近年來,國內小劇場戲劇發展勢頭很猛,北京、上海等地均有大量小劇場戲劇上演,許多熱愛戲劇的戲劇人、戲劇愛好者紛紛投入其中,許多年輕觀眾走進小劇場觀看演出,豐富和活躍了當下戲劇演出市場。“小劇場戲劇熱”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由於小劇場戲劇的創作者藝術追求不同,創作方向不同,其演出劇目的風格、路數自然不盡相同,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和格局。其中既有對中外名家名作的搬演和引進,也有“前衛”色彩強烈的實驗與探索,更多的是注重娛樂性、注重商業票房的各類喜劇、情感劇。不少創作者從現實生活中抓取年輕觀眾喜歡的時尚熱點、時尚元素進行創作,劇中所反映的生活、人物的境遇及情感取向貼近現實生活,貼近當下年輕觀眾,劇場效果很好。也有一些創作者不以商業票房為目標,不追求觀眾數量多少,更注重在小劇場內實現自己的戲劇夢想和人生價值。

    今天,中國戲劇已經進入了多元發展的時期,代表國家藝術水准和國家藝術形象的“主流戲劇”無疑佔據著戲劇舞台的主要領域。但“非主流戲劇”“民間戲劇”在多元戲劇格局中也呈現出越來越活躍的態勢。正因為小劇場戲劇大多是由民營劇團(劇社)運作,所以有著強烈的“民間性”“草根性”和“非主流色彩”。這些小劇場戲劇運營方式與內部機制積極靈活,表現題材豐富廣泛,表現形式自由活潑,對年輕觀眾有很強的吸引力,對演出市場有很強的開發與拓展能力,這些都值得肯定。特別是小劇場戲劇的很多主創人員都很年輕,還有一些業外人士,但他們對小劇場戲劇充滿熱愛,充滿活力與生命激情的精神是彌足珍貴的。

    由於小劇場戲劇還處在一個動態發展過程之中,遠未達到成熟期,所以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是難以避免的。不少小劇場戲劇的演出劇目在思想上、藝術上尚有一定欠缺。小劇場戲劇的藝術質量和藝術品位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已經是小劇場戲劇從業者及從事戲劇理論研究的學者及有關領導者、管理者共同面臨的課題。

    我認為,小劇場戲劇思想與藝術質量的提高首先是創作者人文關懷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演出的風格樣式、手段手法可以多元多樣,戲劇人的審美趣味、審美取向可以各不相同,但戲劇藝術的根本在於它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表達,對時代精神的表達。因此,小劇場戲劇文本的提高則是“重中之重”。目前,小劇場戲劇文本的薄弱與滯後是制約小劇場戲劇深入發展的“瓶頸”。一些小劇場戲劇隻注重舞台“新、奇、特”的呈現,隻注重搞笑、搞怪的現場反應﹔有的演出輕視文本創作,編劇環節薄弱,劇本創作匆忙草率,甚至沒有職業編劇,隻有一個構想便由演員即興創作,現場發揮﹔有的編導演自戀自負,天馬行空﹔有的演出一味取悅觀眾,格調情操低俗。由此看來,文學的缺失勢必造成道德、審美的滑坡。

    小劇場戲劇同樣需要優秀的戲劇文本,同樣需要優秀的戲劇編劇。其實小劇場戲劇的特性,比如與觀眾的零距離,人物間更深入內心的對話,更集中的時空關系,更便利的假定性因素……這些都是一個優秀編劇進行創作的有利條件。想象力與表現力,激情迸發與感悟述說,振振有詞與娓娓道來,生活真實與舞台假定,給我們的創作者留下廣闊的創作空間。

    理性看待小劇場話劇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  楊紹林

    小劇場話劇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以來,關於小劇場話劇的話題就一直備受關注。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小劇場話劇可謂蔚為大觀,上海、北京的制作年均估計都在百台之上,演出數千場次,觀眾流量數十萬人次。

    從制作演出、觀眾人數、創作隊伍等角度來觀察,小劇場話劇已經從最初的社會邊緣狀態,逐漸演進成為今天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並有進一步發展壯大的趨勢。這是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價值多元、現代人個性張揚的必然結果,也是小劇場話劇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使然。我認為,小劇場話劇再次進入關注的視野,必將成為今後中國話劇藝術事業發展中的積極事件。

    為什麼這麼說?一方面是主流戲劇本身不斷更新的需要。主流戲劇無疑應成為未來戲劇發展的主旋律,而長時期以來,我們對主流戲劇與主旋律戲劇的內涵認知和創作落實方面存在著偏差和簡單化。所謂主流,絕不是靜態、狹隘和固化的。比如,上世紀80年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今天大部分人的價值觀,在許多方面發生了改變。同樣,主流戲劇也必然有新的吸納、豐富和演進,這就為小劇場話劇的積極元素進入主流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則是城市經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使得人們需要文化娛樂生活的填補與釋放。小劇場話劇的發展正是適應了城市部分人群某種個性化生活的需要。城市生活需要娛樂,但不可泛娛樂化,娛樂也要講美、贊愛,也要懲惡揚善。當城市文化消費進入多元細分時代,無疑對藝術性和觀賞性也提出了比以往更個性、更多元、更具有時尚話題的要求。而小劇場話劇從藝術探索和觀賞娛樂方面,分別為主流戲劇提供了更多的實驗,貢獻了更多的思路。另外,小劇場話劇在市場運作中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也都給主流戲劇以借鑒。

    不可否認,許多事物和現象都有其正反兩面。目前的小劇場話劇中,既有商業戲劇,也有藝術戲劇。商業戲劇比較強調感官刺激,其弊在於容易一味追求票房而走火入魔。毋庸諱言,如果隻有媚俗和商業元素,隻有空洞演繹的驚嚇或血腥或欲望,而喪失了文化內涵、喪失了藝術審美、喪失了道德底線,那麼戲劇也會在自身精神墮落的過程中走向滅亡﹔至於探索實驗的藝術戲劇,則更偏重於藝術家個人形而上的精神體驗和個性張揚。其積極意義在於有利於創意的拓展、觀念的更新﹔消極一面則是有可能誤入孤芳自賞、孤家寡人的歧途。

    我認為,健康的小劇場話劇應允許各種流派同生共存,從中均衡發展。而對小劇場話劇的理性看待,離不開對市場經濟與社會環境這個大背景的考量。其中,理論、輿論與政策的引導至關重要,可歸結為以下兩點:

    一是理論認識上,對小劇場話劇的概念內涵與具體現象需要再梳理。而在藝術形式上,每個人對小劇場話劇的審美體驗應允許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選擇,不必強求一致搞“大一統”﹔

    二是政策引導上,建議管理機構在多個方面發揮好引導作用,具體如,資本配置引導、法律與政策引導、榮譽獎勵引導、人才培養引導、主流媒體輿論引導、戲劇審美教育引導等等。在市場經濟、資本主導的當前,資本配置引導尤其非常關鍵。眾所周知,現場參與感是戲劇藝術最為本質的存在方式,沒有了觀眾的參與,戲劇藝術就沒有了活力。這一點具化、體現到資本中,就是“負債與虧損”。

    實踐告訴我們,戲劇事業的發展要立足於對戲劇藝術規律的尊重,對市場選擇的認知。我們既不能一切指望市場競爭,也不能完全依賴行政調控,隻有將這兩種手段相結合,從資本配置、法律政策、社會輿論、戲劇教育等多方面逐步改善環境,才有可能保障小劇場話劇的健康前行。

    小劇場話劇創演現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  平

    新時期的小劇場話劇開始於1982年,11月北京人藝演出《絕對信號》,12月上海青年話劇團演出《母親的歌》。兩劇都側重舞台表現形式的實驗與探索,《絕對信號》採用三面觀眾圍觀的形式,《母親的歌》採用“中心舞台”、觀眾四面圍觀的形式。演員穿過觀眾席上場,人物與觀眾頻頻進行交流,舞美不用寫實布景,時空在演員表演中自由變換,運用電影“蒙太奇”或“意識流”的手法使角色的“心理情感”外化……構成了不同於傳統的鏡框式舞台演出的獨特、新鮮的演出方式,對話劇創作與演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創作方面,小劇場話劇出現了多種風格樣式的作品,有以探索、實驗等手法創作的《靈魂出竅》、《思凡》、《戀愛的犀牛》、《福兮禍兮》﹔也有寫實風格的《同船過渡》、《夕照》、《綠色的陽台》等。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民營劇社迅速增加也帶動了小劇場話劇的創作與演出。孟京輝戲劇工作室、上海現代人劇社、戲逍堂工坊、盟邦戲劇工坊、哲騰戲劇體、草台班劇社、雨人劇社、蓬蒿劇場、繁星戲劇村、下河迷倉(上海)等,演出的劇目多,形式靈活多樣,比較適合中國觀眾的欣賞口味,出現了一批觀眾喜歡的作品,如《玩偶》、《www.com》、《我不是李白》、《城市的村庄》等。

    小劇場話劇創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娛樂中有思考。小劇場話劇多選擇自己身邊、且與觀眾生活有關系的內容。比如城市裡的白領生活、婚戀生活、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等,很少歷史題材或比較重大的事件。國營院團演出的劇目藝術質量比較好,民營劇社演出的劇目藝術質量則參差不齊,但近年來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提高。其藝術特點是:

    其一,講述普通人的生活,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如《有一種毒藥》(編劇萬方,導演任鳴,北京人藝)、《向上走,向下走》(編劇秦雯、李梁,國家話劇院)、《秋天的憂郁》(編劇童道明,導演馬路,天津人藝)、《我不是李白》(編劇白泊、黃凱,導演黃凱,盟邦戲劇工坊)、《我們的世界 我們的夢想》(編導許多,新工人藝術團)等。

    其二,描寫青年人的婚戀生活,表達他們的情感困惑。如《戀愛的犀牛》(編劇廖一梅,導演孟京輝,國家話劇院)、《跟我的前妻談戀愛》(導演何念,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單身公寓》(薛磊改編,導演周可,上海現代人劇社)、《www.com》(編劇喻榮軍,導演尹鑄勝,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我要成名》(編劇郭雷、雁秋風,導演李伯男、孫曉瀟)等。

    其三,反映社會現實,直擊人性的劣根性。如《玩偶》(編導程博峰)、《圓明園》(編導張廣天)、《人民公敵事件》(編劇呂效平等,導演張慧,南京大學)、《等到戈多》(編導李然,上海外國語大學飛那兒劇社)等。

    此外,在創作與演出方面比較嚴肅、認真的作品還有《鹵煮》(編導黃盈)、《草的兒子》(編劇王皓月)、《同桌的你》(盟邦戲劇工坊)、《隻要我過得比你好》(導演金光利)、《李小紅》(戲逍堂工坊)等。

    盡管小劇場話劇的宗旨是探索與實驗,反對商業化,但民營戲劇社團卻把它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因為小劇場的規模小、演員少,投資少,在市場中的風險比大劇場要小。他們沒有資金來源,完全靠演戲收入維持生活和創作的運作。為此,他們的小劇場話劇創作從一開始就把“娛樂性”、吸引觀眾進劇場、增加票房收入放在首位,與有著固定資金支持的國有院團相比,他們在創作上的藝術追求就受到了影響。雖說“娛樂性”是戲劇中一個重要功能,但是,如果隻強調這一點,忽視了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作品的質量就會降低。有些民營社團揚言觀眾要什麼就給什麼,以賺錢為目的、以“惡搞”為手段制作“娛樂快餐”,降低了戲劇作為藝術的審美作用。好在這種創作傾向近年來有所改變。

    小劇場的文化思考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宋寶珍

    自上世紀20年代小劇場戲劇傳入國內,到如今經由新時期以來的不斷發展,從前那種標榜“實驗”“前衛”“非商業”的戲劇藝術,已經演變為一種現代都市文化創造與消費的新方式。

    首先,談到小劇場戲劇在當代的文化定位,不能不考量其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和意義。換言之,它是城市人文景觀之一,是文化價值追求的重要途徑,是軟實力的一種體現方式。衡量一個國際大都市之是否具有現代性,不僅僅在於它擁有多少現代化硬件設施,更重要的是要看它與普世的人文價值和最新的文藝思潮還有多少距離。眾所周知,無論是紐約、巴黎、倫敦,還是東京、首爾,它們所擁有的國際知名度,不僅來自國家的政治、經濟實力,也來自它們各自具有的文化品位和藝術風貌。在北京,小劇場戲劇的發展如火如荼,已經佔據了舞台藝術的大部分江山。盡管對於一些演出,觀眾仍然感到並非盡如人意,但是,百舸爭流之中,畢竟顯現了文化的多元態勢以及蓬勃生機。

    其次,小劇場戲劇體現著當代文化建設中的人文價值。自新時期以來,小劇場戲劇伴隨著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應運而生,隨著現代化社會趨勢不斷演進著自身的發展軌跡。無論是《絕對信號》、《魔方》、《火神與秋女》、《屋裡的貓頭鷹》等劇目對人們心靈空間的開掘,還是《等待戈多》、《情人》、《陽台》、《女仆》、《動物園的故事》等西方荒誕派戲劇的中國式搬演,抑或《戀愛的犀牛》、《兩隻狗的生活意見》、上海的“白領戲劇”、北京的“減壓戲劇”等對於流行文化潮流的追趕,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意識開放、觀念多元、文化繁榮的當代人文價值。

    此外,戲劇的演出,不僅體現著生存其間的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社會意識,同時它也是社會經濟和社會情緒的晴雨表。

    如今,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步伐越來越大,工作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種信息紛至沓來,種種心象、物象紛紜變換,這一方面帶來了多姿多彩、目不暇接的都市景觀,另一方面也給人們的社會心理帶來了焦慮和壓力。而戲劇群體觀賞的特點,可以增進人們的參與感,認同感,甚至成就感,正如法國戲劇家狄德羅所言:“隻有在戲院的池座裡,好人和壞人的眼淚才融匯在一起。”而這種與其他人在一起的相互交流和情感互動,正是排解現代人孤獨感和閉鎖感的有效方式之一。

    小劇場戲劇可以讓來自東西南北、世界不同區域的人們濟濟一堂,為同樣的劇情感動,哭在一起或者笑在一處,增強彼此的理解和文化交流,提升一座城市的綜合影響力。戲劇文化的影響力是潛入人心的,因此也是深刻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