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小劇場話劇:過度娛樂不是方向
發布時間:2011-09-27 11:38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9-27

    9月3日至21日,由文化部藝術司、上海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主辦,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戲劇學院承辦的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在上海舉行。作為展演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9月21日,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座談會在滬召開。與會人士圍繞小劇場話劇的創作與發展進行了探討。

    “老實講,展演中有好多戲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耐人尋味的戲劇情節,看到了跌宕起伏的戲劇矛盾,還讓我們看到了詩化的舞台。”話劇表演藝術家李默然說。

    展演期間,《活性炭》、《戀愛的犀牛》、《尋找春柳社》、《我是海鷗》等16台參演劇目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和D6空間、上海戲劇學院新空間、上海大劇院中劇場演出33場,展演平均票價為80元。據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介紹:“演出票房十分紅火,《哥本哈根》等劇目加座仍不能滿足觀眾觀演需求。”

    我國的小劇場話劇發軔於上世紀20年代。小劇場話劇觀演空間小,方便和觀眾互動,藝術上又往往側重於探索、創新,戲劇表現力強。近年來,小劇場話劇的創演越來越紅火。

    “30年來,小劇場話劇創作演出取得了豐碩成果。”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董偉說,這主要體現在涌現了一批思想健康向上、藝術性強的優秀作品。有探索、實驗等手法的《絕對信號》、《靈魂出竅》、《戀愛的犀牛》等,也有反映現實生活的《同船過渡》、《夕照》、《活性炭》等,還有民營劇團一部分優秀創作等。

    談到為什麼要重視小劇場話劇發展,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說:“小劇場話劇的投入較少,形式靈活便捷。它在話劇與話劇觀眾之間,搭建起了一個新的橋梁,培養了更多話劇觀眾。”董偉說 :“一些優秀的小劇場話劇劇目描寫現實生活,以嶄新的表現手法和演出形式贏得了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喜愛,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小劇場話劇有獨特藝術表現力,但當下創演仍存在一些不良傾向。評論家毛時安批評說,小劇場藝術追求由“實驗”變成了“實用”,由思考轉向娛樂。早期的探索不僅僅是藝術的探索,同時是對社會問題的尖銳探索,現在卻變成了搞笑的探索。

    董偉也表示,盡管小劇場話劇創作演出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情況。一些小劇場話劇演出團體出於制作成本的考慮和盡快佔領市場的目的,片面追求“短、平、快”的經濟效益,劇本創作薄弱,人物符號化,情節碎片化,缺乏戲劇性﹔片面追求“娛樂功能”,致力於制造娛樂快餐,一部分劇目成為無厘頭的“搞笑劇”,缺乏人文精神。

    與會專家學者指出,令人擔憂的還有過度追求商業效益與追求劇作藝術實驗探索的矛盾﹔過度追求娛樂性與追求劇作精神內涵的矛盾,以致在小劇場話劇舞台上呈現出:快餐式的作品多而精品力作少,戲謔調笑的作品多而發人深省的作品少,輕鬆通俗的作品多而震撼心靈的作品少。

    上海師范大學楊劍龍教授呼吁:雖然小劇場話劇有小舞台、小制作、小投入的特性,但是小劇場話劇應“以小見大”,應以小空間見出大社會、以小制作呈現大格局、以小投入攪動大市場。劇作家鄭振環說,小劇場話劇理應小事情說大道理,小情節塑造大人物。

    會上,也有與會者提出以寬忍的態度支持小劇場話劇發展。山東劇作家代路說,很多搞小劇場話劇的院團是民營性質,客觀上有資費不足的困難。比如青島一位民營劇團的老總是個年輕的女同志,把自己從商經營的100多萬元投入,如今已經虧損了30萬元。政府應該對這類劇團加以扶持。

    導演熊源偉說,有的小劇場話劇制作者不是不想做好戲,而是缺少好劇本。小劇場話劇目前多以情感為主,其實題材完全可以多樣化。

    董偉認為,對於小劇場話劇出現的問題,不可採取簡單的方式對待,而應該綜合考慮,妥善加以引導和扶持。要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標准和評價機制,大力扶持優秀的民營藝術院團,鼓勵探索創新,創造有利於優秀小劇場話劇作品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對小劇場話劇創作者來講,則需要堅持高尚的職業操守和正確的價值追求,更好地履行創作者的社會責任,要樹立正確的戲劇觀,堅持小劇場話劇應有的藝術品位,堅持真、善、美的藝術呈現,努力提高作品的藝術水准。”董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