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責任與使命——全國小劇場話劇創作座談會紀要
發布時間:2011-10-20 14:22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10-20

    9月3日至21日,由文化部藝術司、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主辦,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戲劇學院承辦的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在上海舉行,社會反響強烈。作為展演的重要內容之一,9月21日,全國小劇場話劇創作座談會在滬召開。有關專家和領導參加會議,圍繞小劇場話劇創演現狀、成就、存在問題做了深入探討。本報摘要刊發與會者發言,以饗讀者。

    促進小劇場蓬勃發展

    陳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從9月3號開始的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活動得到了上海觀眾熱烈的反響,我們非常榮幸地承辦了此次活動。

    小劇場話劇具有實驗性、靈活性的特點,觀眾可以近距離地觀看、與演員交流,我們甚至可以聽到演員的呼吸。這樣的特點使其10多年來受到大家的喜愛。因為有觀者,所以有言者,我們的藝術家不能沉浸在自我的循環中,需要和觀眾有互動。

    這次展演對培育小劇場話劇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上海的四部劇目,既有來自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也有來自本地民營院團的,這四部作品,我碰巧都看過,它們既有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也有新的藝術形式探索,給觀眾留下了思索空間,值得回味。

    今天研討會的主題是“責任與使命”,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小劇場面臨的生存環境,相信今天大家在這裡集思廣益,暢所欲言,一定會對小劇場的蓬勃發展有所促進。

    話劇是大有希望的

    李默然(中國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說句老實話,對小劇場話劇,看的少。我所在的城市沈陽,應該說是不落後的城市,經濟、文化還可以,但是在小劇場話劇這個問題上,比起北京和上海,不能相提並論,至今,小劇場話劇在我們那裡還沒有形成一個景觀。

    這次展演的16台小劇場話劇我看了絕大部分,簡單地說也是兩句話,一叫感動,二叫感想。感動什麼呢?坦率地講,我對話劇的憂慮相當重,但是看了這些台話劇,我覺得話劇還是大有希望的。上海還有大批年輕觀眾觀看演出。我看到很多劇目都加座演出,這種場面是令人欣慰的。其次這次展演給我留下了思考。我的個人感想是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因此不管你怎麼去產生精品,不管你用什麼樣式反映,用什麼形式表現,也不管你寫什麼題材、體裁,你必須有一個引領的能力。因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

    積極引領  傳播真善美

    仲呈祥(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文藝評論家):為什麼要重視小劇場話劇乃至於為什麼要重視話劇藝術?現在的小劇場話劇投入較少,形式靈活、便捷,在話劇與話劇觀眾之間,搭建起了一個新的更引人矚目的橋梁。從這個角度看,話劇藝術包括現在方興未艾的小劇場藝術,成為中華民族審美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成為可能營造、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黏合劑的藝術。

    這次活動的現實意義不外乎通過引領,使小劇場話劇更加持續健康繁榮,把它的正面效應發揮到最理想的境界,而把可能或者已經出現的負面效應縮小到最低限度。這是一個文化多樣選擇的時代,如果我們自覺,就可能把它的正面發揮到最理想的極致,把負面影響縮小到最小。反過來如果我們盲目,負面就會愈演愈烈。由於市場的驅動,最大利益的追求,導致話劇藝術資本化,最後完全商品化。在藝術舞台上,本來應該盡量地傳播真善美的情感,但是毋庸諱言,我們現在傳達的可能是不那麼真,也不那麼美的情感,甚至在個人的體驗下,傳播了一些有悖人類自由發展的情感,這個現象很不好。

    另一個關鍵是要提升觀眾的數量,馬克思說過,任何生產在生產自身的同時也在生產自己的欣賞對象,再好的音樂對於不辨音樂的耳朵都是沒有用的。在北京和上海,很多大學生觀看小劇場話劇,這為話劇造就了觀眾群體,這對一門藝術的持續繁榮是至關重要的。

    關注民族文化生態

    毛時安(評論家):小劇場話劇藝術這30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上世紀80年代小劇場話劇藝術是很純正的探索,是中國話劇突破的一個努力表現。30年裡發生了幾個變化:由實驗變成了實用, 由小眾藝術變成大眾藝術,由思考轉向娛樂。早期我們的探索不僅僅是藝術的探索,同時也有對社會問題的尖銳探索,現在卻變成搞笑的探索,我不知道是戲劇出了問題,還是觀眾出了問題。

    實事求是地講,我有一種擔憂,即政府的扶持能不能戰勝極端市場化。整個社會要來關心民族文化生態,文化生態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扭轉,藝術的道路將會走得非常艱難。今天不僅僅是話劇,不僅僅是藝術,不僅僅是文化,全社會都要從市場利益最大的泥團當中走出來。

    對小劇場還要再寬容一些

    代路(劇作家):我覺得小劇場話劇歸屬兩種體制,一種是體制內,一種是體制外。體制內的國家藝術院團擔負的任務,應是引領小劇場話劇發展的方向。

    政府對小劇場戲劇的發展,還要再寬容一些,雖然現在已經很寬容了,但還不夠。這次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吸引了優秀的民營劇團來參加,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進步。

    小劇場話劇要保持平民性

    溫大勇(《劇本》原主編):在本次展演院團中,民營院團佔1/3,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門支持小劇場話劇發展的決心,我更看到了一批有志於話劇創作的新人茁壯成長。隨著民營劇團的加入,觀看小劇場終於成為一種時尚。我主張中國的小劇場話劇總體上要保持平民性,隻有這樣小劇場話劇才能有更多愛好者,而不會成為孤家寡人。

    現在的一部分人把小劇場話劇歸於低俗演出的看法,我不認同,這有失公正,一些小劇場話劇演出相當好。小劇場話劇的創作不足是顯然的,內容低俗等也是客觀存在的。然而,反映生活,針對一些社會問題發出有批判精神的聲音,這本來是小劇場話劇的強項。我引用一下徐曉鐘先生的話:“小劇場劇目也包括所有話劇的特點,應該是接近現實,話劇藝術必須讓人看到藝術中的幽默,小劇場不要成為少數人的殿堂。”

    創新須恪守戲劇本體

    熊源偉(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導演):當前國有院團、民營劇團都在搞小劇場話劇,這已經是一種常態了。這要求我們把握其中的發展規律。

    我覺得小劇場戲劇、大劇場戲劇其實面臨的是共同的問題,即創作的問題、觀眾的問題、連接創作與觀眾的空間的問題。在創作上,不管是寫主旋律戲劇,還是搞商業戲劇,都要面臨創新。由於戲劇的疆界不斷地模糊,不斷地放大,我們須注意要恪守一個底線,這個底線就是戲劇本體。創作者不能失去對戲劇的敬畏感,要保持藝術良知的底線。再有是吸引觀眾的問題。現在我們的票價是貴族的票價,然而劇場理應是平民化的劇場。

    對戲劇工作者來說,我們要抱著敬畏之心來工作。

    抓好劇本創作

    鄭振環 (八一電影制片廠原廠長、劇作家):小劇場未來的發展是很有潛力的,因為它在創作和演出方面有其自身的優勢。以部隊話劇團為例,要接待一個話劇團的一百多人是十分困難的,有的地方因為客觀條件限制,無法接待大制作、大團隊的演出,所以他們更歡迎小劇場話劇來演出。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小劇場的存在十分必要,特別是在今後部隊的文藝生活中。

    當然,目前小劇場的劇本創作存在一些問題,這也是關鍵問題。首先,小劇場劇本的創作一定要有正確的主題追求,這個對提高小劇場劇本的質量十分重要。其次,小劇場話劇創作跟大劇場話劇創作一樣,要把塑造人物放在首位。要注重人物刻畫,講述人物命運,展現人的感情走向,捕捉那種微妙的人物關系。這樣的劇本對觀眾才會有吸引力,有懸念,讓觀者有盼頭、有期望。最後,小劇場創作要尊重戲劇創作規律,要深入生活,要真切地去了解各種各樣的人。總而言之,要搞好小劇場,必須要注重小劇場劇本的創作。另外,對小劇場的創作、演出,應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苛求。

    讓“國有”與“民營”公平競爭

    黃維鈞(戲劇評論家):中國小劇場話劇的發展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歷程。30年前,面對大劇場門可羅雀,演出市場不景氣的困境,戲劇人開始探索如何自救的道路。當傳統手法行不通時,戲劇人嘗試創新手法。在這種情況下,小劇場的出現提供了舞台和實踐機會,越來越多的小劇場應運而生,而且為戲劇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導演、演員等人才。

    雖然小劇場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較大成果,但尚有很多問題存在。其中,民營劇團小劇場的存在發展完全是自生自長的,是體制外的產物。由於這個特殊性,民營劇團的小劇場話劇在創作等方面,更多的甚至是隻考慮作品能夠面向市場、觀眾。這不同於國有大劇團有全局的考慮、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要將這兩者放到公平競爭的位置上,端正對二者的態度,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其他問題也能夠迎刃而解。在政策上國家主管部門應給予支持、鼓勵、引導。

    未來的演出樣式還可探索

    張余(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上海現代人劇社社長):目前,上海200座到300座的劇場有9家,2009年共有96部話劇上演,這其中70%以上的是在小劇場演出。由此看來,小劇場已然成為話劇演出的主體場所。

    近幾年,在創作和演出時考慮走向市場和面對觀眾這兩方面因素已經成為話劇發展的一種模式。許多話劇先在小劇場演出,觀眾、市場反響效果好,才在大劇場演出。由於小劇場話劇的創作演出多以民營劇團為主,主管部門不應讓其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每年主管部門舉辦一些展演,希望能夠將小劇場和大劇場同等對待,讓參演的話劇在這兩個劇場都有演出機會。

    如何避免單一化的小劇場演出樣式?幾十年前常提到的先鋒性的戲劇精神,實際上是戲劇發展的動力。而國內許多實驗性的話劇由於沒有類似國外資助實驗戲劇的資金,國內的運營主要是靠一些贊助,這使得一些實驗性、先鋒性較強的戲劇無法進入演出市場。就演出場地來說,以上海為例,隨著上海創意園區的興起,將來可以考慮把這些園區作為小劇場話劇演出的新場所,哪怕隻有幾十個人看。許多創意園區都願意提供演出場地,但問題是這些場所無法獲得營業性演出許可證。這將影響到將來民營小劇場話劇的發展。

    小劇場話劇要以小見大

    楊劍龍(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的小劇場話劇走過了30年,如今的小劇場話劇成為市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內容。當然,中國小劇場話劇的發展存在著某些困惑和矛盾,比如過度追求娛樂性與追求精神表達的矛盾。因此,在小劇場話劇的舞台上,快餐式的作品多、發人深省的作品少。雖然小劇場話劇有小舞台、小制作、小投入的特性,但是小劇場的特性不應僅是滿足於“小”。中國小劇場話劇的發展要擺脫一些困境,它的創作應接受“冰山理論”,應以小空間呈現大制作。創作者應該通過小空間展現出大社會,不僅僅滿足一些小笑料,還要在具有生活內蘊的小故事中呈現大智慧。

    在迎合市場過程中,在創作日益走向大眾化、世俗化過程中,小劇場話劇的質量參差不齊。小劇場話劇首先要有創作的精品意識,在擴大輿論、媒體宣傳過程中,可以嘗試不斷完善小劇場制作的方式,由制作人全面負責制作質量和經營業績,讓編導全身心投入創作。我們倡導小劇場話劇以小見大,期望小劇場話劇能夠拓展出新的天地。

    題材上應有所突破

    姚欣(文化部原藝術局局長):此次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的舉辦,體現國家主管部門對小劇場話劇的創作發展等方面的一種引導、導向作用。

    對於小劇場的引導是十分必要的,這樣的活動應該連續舉辦幾屆。這次座談會主要談的是責任和使命,帶著使命我們要站得更高一些,加強履行使命的責任感。從觀眾的角度來講,小劇場話劇的創作與發展還要適應觀眾的需求。有輿論認為小劇場是小眾藝術,但小眾可以轉變到大眾。各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特定服務的觀眾群,一種藝術不可能把所有的觀眾群都照顧到,但小劇場話劇在題材選擇上要突破,不要僅限於反映城市白領的工作、生活和情感內容,要更多地關注城市其他階層以及農村等不同社會層次的題材。

    (紀要內容按發言順序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