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歌劇制作如何輕裝上陣
發布時間:2011-11-30 16:26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11-30

   首屆中國歌劇節上,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帶來的校園版歌劇《紫藤花》,舞台設計頗為簡單:沒有分幕,沒有吊杆,舞台上僅有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及兩棵挂滿紫藤花的大樹,十幾個人的合唱隊兼任舞台換景﹔一台鋼琴、一支長笛,一位打擊樂手和10位弦樂師的室內樂隊,4位主唱用歌聲把這部改編自施光南作曲的歌劇《傷逝》,展現得淋漓盡致。

    “制作費用僅十幾萬元,這可能是本屆歌劇節上制作成本最少的劇目了。”鄭小瑛說,歌劇《紫藤花》在形式上嘗試了室內歌劇的風格,壓縮了合唱、樂隊和舞美的規模,在舞美上也採用了盡量節約開支的小制作布景道具。“歌劇就應該以簡便的形式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她說。

    同樣,從奧地利遠道而來、為首屆中國歌劇節獻演的《維也納輕歌劇》也是輕裝上陣,舞台布景是一台投影儀、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和一個臨時借來的沙發,台前幕後共53名演員,即完成了所有演出和演奏的需要。

    然而,綜觀近年來國內戲劇舞台的創作與制作,習慣於把大投資、大制作、大場面當做劇目創作的規律來奉行。令人憂慮的是,這種風氣也波及到歌劇界。如今,一部劇目投資數百萬元、上千萬元的現象已很普遍。業內有關專家表示,對歐美音樂劇的“三大”戰略要謹慎對待,萬不可盲從。

    執導了幾十年歌劇的導演李稻川對當下歌劇界熱衷於大制作的傾向頗為憂慮。“大量資金砸進去,鋪天蓋地的宣傳做完,除了上演時的熱鬧,觀眾看過之後卻什麼也沒有記住。如果這樣的方式成為普遍現象,歌劇發展將可能走入歧途。”身為歌劇《紫藤花》的導演,李稻川覺得,《紫藤花》雖然制作成本小,卻像是一股清泉,回歸了音樂的本質、情感的本質。她認為,這對於歌劇制作應該是一個正確導向。

    “現在的舞台演出跟50年前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演出《白毛女》,根本沒有大制作的背景,僅一塊布做背景,在舞台上再放上幾件道具、幾張板凳就行了。現在的舞台從設計、布景到服裝已發生很大變化,雖然有了大規模近乎逼真的制作、大量高技術含量的升降舞台,但舞台上表現出來的人文風情卻很難打動觀眾。”中央歌劇院原副院長劉詩嶸說:“《維也納輕歌劇》雖然隻有53個人,布景略顯簡陋,但音樂和演出的質量贏得了觀眾。”

    國家話劇院一級舞美設計毛金鋼做過幾十年的舞美創作,他說:“以前劇目創作採取差額補貼,每分錢都得算計著花,在創作上比較講究精益求精。現在通過招商的方式,引來的投資多了,創作上有些不惜成本,甚至有的完全是在依靠昂貴燈光、華麗服飾、宏偉場面來掩蓋藝術想象力的貧乏。”因為大制作,造成劇目巡演過程中演員接待成本、道具運輸費用過高,導致演出單位接不起、不敢接,這也是歌劇難走市場的原因之一。

    毛金鋼說:“目前演出市場的無序性和無計劃性,是歌劇制作無法體現其價值的原因所在。要讓歌劇有計劃地演出,做到輪換上演,既可以把劇目保留下來,又可以達到新老劇目演出的有計劃性和有規律性。同時,還能讓觀眾形成提前安排預訂、主動買票觀看演出的習慣。”

    中國歌劇研究會主席王祖皆提議,在制作劇目時,首先就要想好如何拆分成4種不同形式的演出版本:一是供大劇院演出的精裝版,二是供一般舞台演出的簡裝版,三是僅有樂隊伴奏、角色演員表演的音樂會版,四是僅有鋼琴伴奏、角色演員表演的演唱會版。這對演出制作來說,也可以實現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