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1月9日,文化部藝術家小分隊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陽圩鎮平圩村慰問演出。圖為中央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激情演唱。
中國文化報記者盧旭 攝
中國文化報記者劉修兵報道:“千叮嚀,萬囑咐,請你們明年一定再來……”1月9日,文化部藝術家小分隊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陽圩鎮平圩村下平屯平圩民族新村的演出一結束,身著節日盛裝的當地群眾就自發圍住了將要離別的藝術家,唱起了壯族的送行歌,久久不願散去。“今天就像過年一樣!”一位觀眾高興地說。
1月9日,文化部藝術家小分隊帶著黨中央、國務院對老區人民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在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董偉的帶領下,奔赴革命老區廣西百色,慰問當地干部群眾。
為了這次演出,文化部相關部門做了精心的組織和安排。節目樣式包括歌曲、舞蹈、曲藝等多種藝術門類,節目內容既有《洪湖水浪打浪》、《映山紅》等紅色經典歌曲,又有《我相信》、《天路》等觀眾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更有《一杯美酒》、《祖國我為你干杯》等美聲經典歌曲。“很多隻有在大劇院大舞台才能看到的演出,我們都帶到這裡來了。”董偉說,藝術家小分隊還帶來了知名藝術家創作的年畫、春聯等,給當地群眾送上新春的祝福。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啊……”兩次梅花獎獲得者、湖北歌舞劇院女高音歌唱家劉丹麗演唱的《洪湖水浪打浪》一開始,就贏得了滿場觀眾熱烈的掌聲。“走基層對藝術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她告訴記者,一方面,走基層可以讓藝術家更貼近群眾,領略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體驗真實的生活,感受大自然和各地的民間藝術﹔另一方面,也為來自不同藝術單位、不同藝術門類的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學習提高的好機會。“雖然這樣的演出辛苦一點,但我要以最好的狀態、最大的熱情為他們歌唱。”劉丹麗說。
中國歌劇舞劇院嗩吶演奏家王振通吹奏的《偉大的領袖毛澤東》、《蘇三起解》,時而激昂高亢,時而婉轉悠揚,時而如泣如訴。特別是由京劇名段改編的《蘇三起解》,以女子蘇三與人對話的形式演奏,嗩吶聲一分為二化身兩人,一男一女,一唱一和。他的精湛技藝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演出當天,潮濕陰冷的天氣讓很多演員不適應,但來自中央歌劇院的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一襲晚禮服登台演唱。“雖然天氣有些冷,但演出效果不能打折扣。”她告訴記者,既然有這個難得的機會到百色來演出,就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群眾帶來最美的精神享受,讓他們在工作之余心情更愉悅,生活更美好。
“再忙也得來參加!”在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副團長黃越峰看來,沒有比下鄉慰問演出更重要的事情了。這次到百色演出,老區的巨大變化,讓他欣喜不已。今天的百色,已經讓他找不到10多年前的印象了。“我們到這兒來慰問演出,不僅是把藝術帶給老區人民,同時也帶來了我們的祝福,希望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演出中,武警文工團演員鄒德江的單口相聲《學與唱》,將時下眾多流行元素融入其中,詼諧幽默,令人捧腹,現場笑聲掌聲此起彼伏。中國煤礦文工團相聲演員王玉和年近七旬的原北京曲藝團相聲演員王輔庭帶來了相聲《學的藝術》,王玉在台上模彷的畫眉鳥叫等惟妙惟肖,令現場觀眾嘖嘖稱奇。國家話劇院演員莫元季不僅客串起了主持人,還給觀眾展示了一系列的絕技——鼻子吹口琴、水壺吹奏、雙手反書等,尤其是一段模彷電影中領袖人物的配音表演,更是贏得了熱烈的掌聲。來自雲南、身著亮麗民族服裝的普米族歌手茸芭莘那一出場就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她演唱的《天路》極具個人風格,更是將觀眾帶入那神秘聖潔的青藏高原。
在演出前,藝術家小分隊全體成員瞻仰了百色起義烈士紀念碑,並敬獻花籃,還參觀了百色起義紀念館。“通過這種心靈的震撼和啟迪,讓藝術家增進對基層和老區人民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實現藝術工作者的價值。”董偉說。
據介紹,每年元旦春節期間,文化部都會組織知名藝術家深入老少邊窮地區,開展慰問演出。下鄉慰問演出並不僅僅是送文化下鄉,而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面藝術家們帶來了精彩的文藝演出,另一方面,為藝術家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很多場面隻有親身經歷,才會產生情感共鳴,才能真正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創作出群眾歡迎的藝術作品,這也是貫徹落實中央‘走轉改’要求的具體舉措。”董偉說。
“這樣的演出以前隻有在電視上才能看到,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場看,感覺真好,希望藝術家們能常來!”演出結束後,一位觀眾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