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李 琤 屈 菡 宋佳烜
3月8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主題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記者會,現場邀請了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張和平6位全國政協委員,與中外記者進行交流。
經典文藝作品 是強盛時代的支撐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努力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對於文化強國的內涵,馮驥才委員認為,文化強國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國家文化形象,有一個鮮明有力的為公民所自信的文化精神。
馮驥才說:“第二個標准是在文藝作品中,需要有一大批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任何國家和民族在文化強盛時都有一大批作品作為支撐。第三是有一個真正能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的文化產業。一方面,要追求經濟收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遵循文化本身的精神性,擔負文化責任,傳播真善美,不能唯利是圖。”
最後,馮驥才說,文化強國的終極目的是社會文明。“應該提倡文明社會,它的包容性更大,既有物質文明又有精神文明。我們要建成高素質的、文明的社會,隻有在這種基礎上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文化強國。”
文化遺產應在利用 和保護中找平衡點
針對記者提出的部分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被過度開發這一問題,單霽翔委員表示,如果把文化遺產過於經濟、過於功能化地考量,那就會使它真實的、永恆的價值受到影響。
故宮博物院既是世界文化遺產又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單霽翔認為,不能用短期的行為來衡量故宮,而應該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故宮完全修繕後將擴大開放面積30%,2020年要達到開放60%,但是究竟如何開放還需要進行具體的考慮,比如如何削減日益增長的人流壓力。我們隻有一個故宮,要為所有來故宮參觀的觀眾做好服務,但是更要把故宮傳給後代,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單霽翔說,在不久的將來,干隆花園、慈寧宮花園、慈寧宮等都將做出預案,在開放和保護中找到平衡點。
保護敦煌文物 是幾代人永恆的任務
當本報記者提問樊錦詩委員如何實現敦煌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和數字化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時,她表示,敦煌研究院成立近70年來,幾代人以莫高窟為家,以保護為天職,長期把保護作為一個根本任務來完成,經歷了搶救性保護、科學保護、預防性保護和永久保護幾個歷程。
“數字化保護也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永久保護。敦煌的文化遺產,短的有800年,長的有1600年歷史,而且又是非常脆弱的壁畫和塑像。我們把100年前、五六十年前的照片和現在對比發現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們一直夢想把敦煌這麼漂亮、寶貴的文化遺產保留下來,現在有了數字技術,我們在全國文化單位中首先提出數字保護。”樊錦詩說。
由於數字技術的應用,尤其是高保真技術的開發使用,如今可以實現顏色、形象上的逼真,“我們把壁畫整幅整幅地記錄下來,留存檔案,為人類保存這份信息,也隻有這樣才能做到永久保護。”
中國電影四面皆是“狼”
近幾年,國內電影市場迅速繁榮,但國產電影在數量激增的同時卻沒有實現質量的提升。“電影一方面在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過度娛樂化的傾向也被觀眾詬病。”尹力委員回應質疑時坦言,去年一年,很多大場面、大明星、大投資的影片沒有取得相應的市場期待,相反,一些小投入電影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市場效果。
“但凡觀眾認可的影片都是貼近生活、反映當下、表現年輕人的喜怒哀樂和記錄當代人情感的。這也提醒了電影界,一味學習好萊塢並不是中國電影的長久之路。”尹力表示,今天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表達當代的、有分量的藝術精品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少。
“我個人覺得在全國人民享受電影,並作為娛樂權利和文化權益之時,對電影的管束還是太多,來自於方方面面的責難還是太多。”尹力表示,在電影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公眾應為電影提供一個更加寬鬆的社會環境,更多選擇國產電影,特別是在好萊塢不斷緊逼、國內市場被不斷蠶食和退縮的情況下,“中國電影雖然逆勢而上,但是我們看到這回狼真的來了,不僅如此,我們周邊也已經都是狼了,這也是日本、韓國和我國香港已經對美國好萊塢開放市場的結果。”
民營文化企業的 創新力更強
對於民營企業在文化產業中遇到的“玻璃門”和“彈簧門”現象,王健林委員說:“這是如今存在的普遍現象。”
“目前在文化領域,國家財政資金主要投向了國有企業,民營文化企業很難得到,其次在相關政策方面尚不能完全平等。”王健林表示。
但同時,他也認為,民營企業在文化產業發展和投入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民營企業創新性強,敢闖敢試。文化產業是創新產業,最重要的是創新,民營企業在這方面比國有企業有優勢,而且民營企業在機制方面更有優勢。”
不改革是沒有出路的
“我們的名字叫做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沒有人民就什麼都沒有……文化體制改革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一個重要戰略部署,顯然,國有藝術院團的改革在這樣一場變革中是一個重頭戲。”面對記者對北京人藝的關注和“如何深化院團改革”的提問,張和平委員這樣表示。
張和平說,北京人藝是一個有著悠久傳統和文化積澱的藝術院團,但也因為在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等方面的弊端一度存在著不少問題。中央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之後,北京人藝在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機制改革。在2008年提出以機制改革為動力,以藝術生產為中心,落實“三個提倡”,實現“一個目標”,從五個方面進行了用人和分配機制上的改革﹔2010年再次提出以機制改革為動力,在繼承中發展,為建設世界一流的學者型劇院而努力奮斗。由於這些機制改革的實施,全院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調動,名演員整建制地回歸了舞台,在恢復經典劇目和推出新創劇目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績。
“截至3月7日,北京人藝今年的票房已經達到1065萬元,也就是前兩個月的票房已經快趕上原來近一年的票房了,應該說這是機制改革的成果。所以這也證明了剛才記者提到的我曾經說過的:不改革是沒有出路的。”張和平說。
上一篇: 盡最大可能文化惠民 |
下一篇: 女代表、女委員:履職盡責不讓須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