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少年應該得志 大器不必晚成——代表、委員呼吁給年輕人更多舞台
發布時間:2012-03-29 09:33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2-03-29

    “晚會不要總是那幾張面孔,該推出點新人了。”這是今年兩會,文藝界代表、委員發出的一致呼聲。在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文藝人才橫空出世,“出名要趁早”越來越成為奢侈願望的當下,保證文藝人才的傳承不斷檔,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成為文藝界熱議的話題。

    要讓年輕演員有盼頭

    “目前,文藝界並不缺乏人才,而是在人才的銜接上出了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海政文工團副團長呂繼宏表示,文藝界存在“接班難”的現狀。呂繼宏拿聲樂演唱舉例,現在很多人唱得相當不錯,但導演、機構不敢把很重要的演出任務交給他們,而認為交給“大腕”更放心一些。

    呂繼宏表示,造成這種現象既有市場的原因,也有主辦方的原因。如果一台晚會,投入很多經費、搭起很大的場子,起用年輕演員風險很大,怕觀眾不買賬,難以收回成本。

    “我們都是從那個階段過來的,很能理解年輕人對機會的渴望。”所以,下部隊演出,呂繼宏帶的都是年輕演員。呂繼宏表示,年輕演員聽話、不怕吃苦。呂繼宏建議,應該建立一種機制,大規模地起用年輕演員。

    “要讓年輕人有盼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主席劉蘭芳也呼吁,要為年輕曲藝人才多創造機會。“搞戲曲的一般都是童子功,從小勤學苦練,十幾歲走上舞台,老一輩曲藝演員十八九歲就出名了,20多歲就帶徒弟了。曲藝這行,腰腿一硬就練不了了,而現在,很多人二十五六歲才有機會走上大型舞台,有的三四十歲還默默無聞,已經錯過了展示風採的最佳年齡段。”劉蘭芳說。

    年輕人的藝術生命也需延展

    “盡管很多年輕人活躍在一線舞台,但國內在愛護年輕演員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說,以芭蕾舞演員為例,60人編制的舞團正常演出頻率約是每年80場,而國內70多人編制的芭團,每年的演出高達150場以上,“我們在國外都不好意思說出這個數字,這對年輕演員的身體是一種摧殘。”馮英表示,生存壓力大,是芭團疲於奔命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忙著編創作品,一方面忙著創收,過度頻繁的演出既摧殘了演員的身體,也消磨了他們的創作靈感。馮英說,藝術生產和藝術經營存在矛盾,《奧涅金》、《吉賽爾》、《茶花女》這樣的經典之作,在中國幾乎是演一場、虧一場,可這些經典作品對於培養、熏陶、提升公眾的芭蕾審美又起著關鍵作用,作為國家級藝術院團,承擔起弘揚芭蕾藝術的重任責無旁貸,但希望國家能給這些演員們提高待遇,讓他們有更多的業余時間投入創作。

    與聲樂演員可以活躍舞台幾十年不同,由於表演的特殊性,芭蕾舞演員一般30歲就要離開舞台,基於此,馮英表示,中芭已經開始著手培養集表演、編劇、作曲、營銷於一身的復合型人才,讓年輕人的藝術生命得以延展,希望這種方式能夠推廣。

    流動誠可貴 穩定價更高

    提及國有文藝院團的人才培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張和平也分享了人藝多年來的經驗,“人藝的人才都是自己培養的。”北京人藝自1952年建院以來,一直開辦自己的演員培訓班。後來,人藝和中央戲劇學院開展合作辦學,根據劇院的需求,確定人才培養方向,“這樣既解決了演員的學歷問題,也使培養出來人才更適合人藝的土壤。”張和平稱,戲曲學院培養的是“標准件”,人藝個性化定制培養出來的人才一定是“自己養活的孩子比抱來的親”。這種一衣帶水的師承關系,讓人藝很多知名演員長年活躍舞台,形成了老中青優秀演員的“傳、幫、帶”,有效凝聚了人藝品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也提出,文化事業經費長年投入較少,跟不上形勢變化和院團承擔任務的變化,呼吁加大對交響樂政策的扶持,讓交響樂的優質人才發揮作用,讓中國一流的音樂家能夠在職業生涯裡後顧無憂,從而專心致志地把工作做得更出色。“人往高處走,是人才流動的趨勢,就國有院團而言,如果環境、待遇方面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很難留住人才,很多人才就是這樣流失海外了。”

    關峽表示,國外最優秀的樂團基本是終身制的,交響樂需要樂隊成員的高度默契配合,人員不能頻繁更替,而一流樂團的人員,至少要達到10年以上的默契,樂團才有特色可言,國內的樂團動輒大規模換人,在人才的穩定性上做得還不夠。

    關峽說,要想留住人才,首先要營造一種樂團的文化氛圍,其次是待遇和激勵機制的完善,這樣才能吸納更多的年輕人穩定下來,為我所用。

    不拘外語降人才

    針對多位代表、委員今年提出的不要用英語成績卡掉藝術人才,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畫家韓美林深有同感,“現在很多美院的學生說得一口流利外語,在構圖、色彩運用方面卻一塌糊涂。”韓美林說,合理的教育制度是要選拔出在專業上真正有發展的人才,而不是培養“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肥皂,流水線生產的牙膏”。

    全國政協委員、聲樂教育家金鐵霖也認為,不應苛求優秀藝術人才的外語水平。他說,有相當一批極富潛力的聲樂人才因外語水平被卡在行業之外,讓人深感遺憾。

    此外,金鐵霖也對年輕演員的成名之路給出了中肯的建議,年輕人成名心切可以理解,但須先苦練功夫。功夫到了,機遇自然會來。現在很多人疏於業務,卻想盡辦法拉關系,找門路,不擇手段要在電視上混個臉熟,這種行為極其短視。

    對國內某些打著選拔人才旗號的比賽,金鐵霖也不吐不快:有的比賽,水平一般的選手名列前茅,應該得獎的卻進入不了決賽,評分帶有相當大的主觀性,選手不是以實力取勝,評委把感情分打得很高。對此,金鐵霖呼吁,“伯樂”們不要被利欲和人情干擾,讓真正的“千裡馬”有出頭機會。

 

 

 

胡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