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內容為王
一些大制作內容空泛
全國政協委員、總政歌舞團一級演員黃宏:
外部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任何一種形式都不能大於內容,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可以有一些形式的變化,但關鍵是看需求。比如說我之前演的小品《超生游擊隊》道具很簡單,《打扑克》就是一把名片兩張凳子,《裝修》設置了四面牆,就把整個舞台的空間調動了起來。
大制作、內容空泛,是目前影視藝術的通病,我推薦大家看一部伊朗的電影《一次離別》,制作並不大,卻獲得了國際電影界的好評,其實這也是我們應該走的路子。盡管大制作也能做出一些優秀的影片,但這是否是唯一的追求呢?不一定。我覺得我們更喜歡看溫馨的、完美結局的小故事。
藝術演出亟須“低碳化”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原院長吳江:
最近看了些節目,千篇一律的歌伴舞、舞伴歌,隻見光怪陸離的大場面,震耳欲聾的喧囂浮躁,唯獨不見深入人心的思想和回味無窮的美感。現在舞台上高科技、大場面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令無數導演趨之若鹜,彷佛隻有“天價”舞美才顯氣派。
以前15萬元創作完成的演出也可以在全國獲獎,在全國演出上百場,現在的少則花一二百萬,多則三五百萬。是不是每場演出都要用電腦燈,所有的藝術形式都需要聲光電、移山倒海的表演方式呢?我們並非不加分析地一味反對、排斥舞台和景觀類的大制作,但沒有必要各處都搞,最怕的就是“蔚然成風”、一哄而上,成為新時代的“樣板”。藝術演出“低碳化”已經很迫切。
演員才是舞台的中心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耿其昌:
對於舞台藝術來說,布景、聲光電用得好,就能對演員的表演起到恰到好處的襯托作用。但如果觀眾看完一場戲發出的感嘆隻是“這個布景太漂亮了”,那我認為是失敗的,京劇舞台上最吸引觀眾的應該是演員,是演員塑造的人物。
中國電影症結在於內容虛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一級導演陳國星:
對於藝術作品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當然是內容了,這個就不用討論。
一部真正的影視作品,最重要的是講述一個基本故事,表達其中的情感以及價值觀。今天國產電影不大受歡迎,根本原因是內容虛假,經不起深究。電影應該表現中國當下社會的環境以及中國人生存的狀態,但現在這樣的電影幾乎找不到。電影講不出一個真切的故事,觀眾真正想看的東西拍不出,這是中國電影不能跟好萊塢競爭的根本原因。其實中國的觀眾看多了好萊塢電影,是非常想看真正觸及中國社會的東西的,但現在卻沒有。
技術很重要
科技需與藝術完美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姜昆:
新的世紀,所有人都感覺到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必須是融合的,比如你手中用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就都可以成為實現藝術效果的載體。高科技在藝術領域上的應用會創造出不可思議的效果,比如電影《阿凡達》。我就認為,各種藝術門類都應該善於學習吸收並利用科技手段。當然,科技與藝術需要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讓人感覺自然,如果像油和水一樣,總是分層的,看著就不自在。
不應忽視觀眾的娛樂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演藝中心主任郁鈞劍:
有些電視、電影、舞台藝術的視覺沖擊力很強,就可以定位在消遣和娛樂上,不能要求所有觀眾都喜歡接受教育。有些人看電視就是尋求一種休息和視覺享受,主流的和娛樂的作品應該有所區分,這是兩回事,順其自然就好。
聲光電能激發觀眾的想象
全國政協委員、作曲家雷蕾:
在不傷害藝術本體的情況下,舞台藝術應該有科技的介入,像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出品的大型歌舞晚會《炫》,運用後現代主義意識流的手法,突出強調色彩的意境感受。晚會的每個章節間均結合聲光電等現代高科技設備,展現主題色塊的染色效果,不斷地給觀眾以突如其來的強烈視覺震撼,營造出神奇莫測的變化與夢幻般的舞台意境。如果沒有這些聲光電等手段的應用,可能就不能以華麗的色彩組合和抽象的結構效果,激發觀眾對藝術的想象。
國產電影不該回避特技短板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一級導演馮小寧:
現在國內的電影觀眾大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決定了未來電影票房的走向,這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特點。目前,美國大片的擠壓是中國電影面臨的最大困難,如何突出重圍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美國電影能打遍天下的主牌就是特技,盡管他們的故事套路大同小異,但是他們的特技水平卻達到了全世界不得不仰視的程度,真正控制了電影市場,完成了價值觀的傳播。在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硬件、軟件,而這正是中國電影人缺乏的。國產電影很少有像樣的電影特效。在這個年輕人為主體的消費市場上,我們沒有好故事,也沒有吸引他們的特技,必然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
20年前我拍《北洋水師》時嘗試過特技的使用,當時就發現其中存在的巨大差距和不足。這些年來我不停地摸索,從《黃河絕戀》到《紫日》,再到《超強台風》,都有大量特技的使用。但是,更多的中國電影多年來都在回避這一弱項,因為又費力又不討好。回避和躲避,造成國產電影在這方面越來越“瘸腿”。今年《甲午大海戰》將上映,這是國內第一部海戰大片,會有大量的特效制作,是我和我的同行凝聚了20年實踐經驗,向社會交出的一份答卷。
屈 菡 王立元 文
上一篇: 文藝作品技術與內涵,如何平衡 |
下一篇: 代表委員議國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