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地方戲劇發展空間越來越窄、生存環境日益嚴峻、傳承危機日益凸顯等狀況,引起參加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廣泛關注,他們紛紛提出建議,呼吁加大地方戲保護的力度。
劇種同化引關注
“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由羅豪才等18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出的《關於搶救、保護、扶持徽劇藝術》提案曾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然而,6年時間過去,徽劇狀況並沒有好轉,劇團建制還從‘天下一團’通過徽京合並,變成了‘半個團’!”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劇協副主席侯露說,目前,徽劇存在被京劇同化的危險。據介紹,在劇目、聲腔、曲調、念白以及行當角色、表演程式等方面,徽京表面差異不大,徽京合並後,劇種界限被打破、表演特色被融合,徽京劇院的演員們在學習徽劇時的課程設置是一年基礎知識、兩年徽劇加兩年京劇,演員長期同班、同台、同戲、同演,使徽劇藝術特質逐漸消解,與京劇同化合流。“這種條件下徽劇很可能變成‘徽不徽,京不京’,這對徽京兩個劇種的藝術發展來說,都是悲劇。”侯露說。
“隨著文化體制、機制的變化和事業單位改制不斷深化,以及戲劇演出市場的萎縮,地方戲劇專業團體在不斷減少。”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政協副主席陳勛儒告訴記者,以雲南省為例,目前全省專業滇劇表演藝術團體從原來的33個減至4個,其中僅2個有完整建制﹔專業花燈表演藝術團體,有完整建制的從原有的42個減至7個。僅存的幾個劇團現有藝術生產場地和辦公場所多為上世紀50年代所建,設備老化、設施不配套,有的劇團甚至沒有固定演出場所。加之劇團日常創作演出業務經費欠缺,劇團運營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在傳承中創新
地方戲發展後繼無人的問題愈加凸顯。2011年5月,侯露隨全國政協京昆室在安徽調研,看到徽劇藝術的現狀,專家們都很擔憂。據侯露介紹,目前,故宮博物院中存有大量清廷“升平署”徽劇材料,這些當年用徽州話記錄下來的珍貴資料,記錄了數百年前徽班進京時留下的劇本、演出實錄、舞台動作程式等。這些隻能依靠老藝人的記憶才能勉強得到整理的史料,隨著老藝人年紀的增長,拯救的機會已經所剩不多,老藝人的相繼離世將會使這批文物成為幾乎無法詳細解讀的“天書”。“我希望成立專門的攻關小組,組織老藝人根據記憶將這些史料轉換成普通話,並將史料中記載的場景進行重現,錄制成影像資料進行保存。”侯露說。
面對後繼乏人的局面,陳勛儒建議,國家應把地方戲劇藝術傳承振興納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的“大盤子”,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制定地方戲劇藝術傳承與發展規劃,明確傳承、管理、投入、保護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使傳承發展有法可依,建立制度保障體系,加強現有地方戲劇專業院團建設,加大硬件和軟件建設投入,為傳承振興地方戲提供堅實的組織基礎。
在地方戲劇目創作上要與時俱進,充分借鑒和融合聲、光、電等多媒體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創作新題材、新故事、新劇目,豐富表演內容,推動戲劇創作與現代生活接軌,創作出更加貼近群眾生活、反映群眾心聲、能吸引群眾眼球的優秀劇目,讓觀眾回到劇場﹔同時要挖掘整理一批經典傳統劇目,重新包裝後推向演出市場,留住老觀眾,吸引新觀眾。
加強引導 培育市場
在很多城市劇場和農村廣場式舞台演出中,地方劇種觀眾群體呈數量減少、年齡老化的趨勢,據統計,超過80%的觀眾是中老年人。由於劇目內容與形式創新少,難以吸引年輕觀眾,加之長期以來形成的送戲下鄉及免費看戲習慣,使戲劇演出有觀眾無市場,戲劇演藝市場發育遲緩。
“其實,院團也想走市場,但市場在哪裡?”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倪惠英認為,觀眾的消費能力也是制約地方戲發展的因素。“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依舊有著最廣大的觀眾群,還是老百姓最喜歡的藝術形式之一。但隨著多元化的娛樂方式與多樣化消費選擇的出現,戲劇觀眾減少的現象比較普遍,特別是年輕觀眾群體數量銳減。這一現象在大城市尤為突出,在農村卻有著較好的觀眾基礎。城市演出劇場設備完備,不乏買得起票有能力看戲的人,但鮮有人看﹔農村想看戲的人卻沒條件、沒有消費能力去看。”她說。
“粵劇在鄉下特別受歡迎,在平時也是火得不得了,有戲看就像過節。”倪惠英認為,培養觀眾基礎,教育引導是關鍵。2003年以來,廣東省粵劇團連續組織“大學生走進劇場”活動,讓大學生接觸到高水平、完整的粵劇藝術。針對大學生青年群體特別創排的粵劇《花月影》,唯美時尚、極具現代感,很多學生看後紛紛表示,原來戲曲藝術不是“老古董”,而是如此精美。“所以,不是學生不懂、不想看,而是一直沒有引導他們去欣賞、去領悟。”
倪惠英建議,政府應採取公共文化服務採購形式,深入廣泛和持續性地送戲下鄉,培育和帶動整個演出市場。“實際上,公益性演出可以發揮傳承保護藝術、培育市場的巨大作用,特別是初期的公益性演出可以對後續經營性演出起到帶動效應。”同時,院團的理念和觀念也要更新,即創作要實現由單一創作到“經營藝術”的轉變,研究市場在哪裡、觀眾在哪裡的問題,創排具有時代特征、符合觀眾口味的新劇目,讓傳統藝術在經營性演出和市場化道路中發展。
劉修兵 王連文 王立元 文
上一篇: 文藝界委員談藝術創作:尊重藝術生產規律才能出好作品 |
下一篇: 文藝作品技術與內涵,如何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