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戲劇評論與誰對話
發布時間:2013-08-16 09:21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3-08-16

  徐健

   

  今天的專業戲劇評論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很多劇目之所以演出火熱,能夠成為話題中心並產生市場效應,有不少是被大眾傳播媒介催生出來的,以至於這種火熱在左右著戲劇藝術發展的美學趣味和審美標准。許多時候,真正的專業戲劇評論、批評卻是缺席失語的,而且頻頻遭遇信譽危機,以至孤芳自賞或者變成創作者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吹捧者。戲劇評論,到底對誰說話,與誰對話,到該好好思考的時候了。 

  當前戲劇評論的現狀,一是媒體評論佔據主流,專業評論趨於邊緣。網絡、報刊成為戲劇評論的主陣地,尤其是網絡上傳播的戲劇評論,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觀眾。這些評論雖然不乏富有見地的觀點、有針對性的問題視角,但多數還是文化消費時代的快餐式評論,標榜的是時效性、通俗性、個體性,善於營造文化現象,甚至訴諸惡趣味,而中國戲劇發展的藝術趣味、審美趣味以及更為深入的美學判斷,則與這種評論相距甚遠。 

  二是圈子化的熟人評論多,直面戲劇現場、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評論少。圈子化的戲劇評論往往處於各種體制的庇護之下,利益的共同體使得評論與創作一團和氣。面對一部作品,評論家的感受基本趨同,優點無限吹捧,缺點大事化小,問題自然就掩藏了。與此同時,在一些已經觸及到各類問題的批評文章中,身處圈子中的評論者往往隻對現象進行隔靴搔痒式的宏觀掃描,對當下的具體作品、具體問題有意跳過,以致每個劇目都有突破有新意有思想 

  三是專業戲劇評論隊伍缺乏創新活力,青年戲劇評論家培養相對滯後。雖然每個年齡段都有評論者參與,但評論梯隊並沒有形成。經常穿梭於各種戲劇活動之間的資深戲劇評論家,精力、體力乃至身份被過度透支。他們要麼選擇相對穩妥的、毫無激情式的沉默,要麼各自為戰,孤獨寫作,缺乏碰撞,難以形成批評的朝氣和銳氣。 

  上述三個問題使得專業戲劇評論變成了殘缺的翅膀小圈子的自娛自樂,既難以匡正創作中存在的問題,也難以贏得觀眾的信賴。反倒是微博上的自由劇評人十分活躍,他們第一時間對舞台演出進行評點,往往就戲論戲,觀點鮮明,毫不避諱自己的感受,受到粉絲們的熱情關注、評論、轉載。微博上的熱鬧顯示出觀眾對戲劇評論的需求還是很大的,關鍵是專業戲劇評論者要說什麼樣的話,是否用自己的戲劇美學、戲劇洞察對當前的戲劇演出做出審美的引導,並提出真誠坦率、積極有效的看法、觀點。 

  萊辛在《漢堡劇評》中說:不是每一個愛好者都是內行,不是每一個能發現一部劇本的優點和一個演員的精彩表演的人,都能正確估價一切其余的劇本和演員的成就。片面的鑒賞力等於沒有鑒賞力。優秀的戲劇評論家首先應該有開闊的文化視野。這不僅僅是指戲劇史的知識儲備、戲劇理論的累積,還要有大量的舞台觀摩經驗,要有對戲劇的最直觀、最真實的感受。好的戲劇評論都是歷史性、當代性、前瞻性三性合一的。它用自己的藝術素養、審美判斷、美學觀念與創作者平等對話,與其進行精神世界的傾心交談 

  其次,應該有專業理性的藝術眼光和富有建設性的審美判斷,而不是追求沒有分析的、感官式的酷評、微評。在媒體發達的時代,用戲劇評論制造社會話題容易,但是要制造戲劇美學上的話題,進而帶動戲劇整體水平的提升,卻並非易事。 

  再次,要珍惜評論的口碑。戲劇評論也是一種創作活動。對於熱鬧一時的炒作,批評家要保持敏銳和警醒,善於從中發現問題而不是隨波逐流。如果戲劇的發展都是由網絡、媒體、業內同仁利用各種手段炒作出的各種熱鬧組成,不難想象,中國戲劇的文化生態、藝術品質會越來越缺少內涵。 

  誠然,在當下的戲劇生態中,要做到純粹的戲劇評論、批評很難,對任何一個評論家來說,都難以擺脫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圈子。在大學、科研院所關起門來做學問是一回事,真正面對現實裡紛繁迷亂的戲劇現場,以及各種鮮活的舞台實踐,能夠發出聲音,大膽、自信、有力地給出判斷,這的確是一個考驗。有觀眾呼吁中國出現《紐約時報》劇評人那樣可以呼風喚雨的人物,這種標杆不合中國實際,我們還沒有那麼成熟、發達的戲劇市場和理性的觀眾。我們現在需要的是重拾戲劇評論的威信,從口碑的積累開始,腳踏實地關注創作。什麼是美的、什麼是好的,每一個觀眾心中都有一杆秤,評論家就是運用手中的砝碼,去調節失衡的創作,把最好的作品發掘出來。

 

    (本文刊於《人民日報》20130816日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