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記者屈菡報道:一邊是集中了國內優秀文化資源的國家藝術院團,一邊是對高雅藝術求之若渴的城市百姓,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這是文化部公共文化司、藝術司聯合開展的“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館)志願服務走基層活動的初衷。它讓14個國家藝術院團(館)走進首批31個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使高雅藝術真正貼近基層、貼近群眾。
8月9日,吉林省長春市的東方大劇院內,中央芭蕾舞團正在演出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很多觀眾進場時帶去了零食,演出中卻顧不上打開包裝。團長馮英就坐在觀眾席上,每到一個變奏結束,她帶頭鼓掌,很快,觀眾就學會了在恰當的時候用掌聲給演員鼓勵。演出結束後,觀眾的掌聲持久不斷。“來之前,我尋思著看這樣的演出會困,沒想到看得很投入,芭蕾太美了。”王女士說。“這麼頂級的演出,在北京劇場看怎麼也得1000多塊錢吧?如今在家門口幾十塊錢就能欣賞到,感覺老幸福了!”文藝愛好者徐先生說。
這僅是文化部公共文化司、藝術司聯合開展的“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館)志願服務走基層演出的一幕,在全國31個城市,相同的感動與感慨經常上演。這種高雅藝術與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的形式,是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創新。活動採取項目運作、訂單服務的方式,通過組織文藝演出、培訓輔導、展覽展示等活動,實現了國家級院團文化藝術資源與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如今,已經簽訂的項目達到68個。
高雅藝術要往“低”處走
8月5日,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裡,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正在進行。12位中國交響樂團的首席演奏員脫去燕尾服,換上不同顏色的T恤,為在場的600位觀眾講解交響樂的樂器知識:長號“長”在哪裡,圓號“圓”在哪裡,它們分別位於樂隊的什麼位置,數量有多少等。
喬鯤參與了這場演出,直到接受採訪時,他還未從當時的興奮勁兒中走出。“觀眾學習交響樂的熱情特別高,真沒想到那裡的音樂土壤如此肥沃。”喬鯤說。這位長號副首席是蘇州人,在他的記憶裡,小時候常常被人問:長號是跟大象鼻子一樣嗎?從那時起他心裡就萌生了一個願望,要讓更多普通人了解交響樂。“我們其實就是想告訴觀眾,演奏員也是老百姓,高雅藝術其實並不遙遠。”喬鯤說,這種平易近人的互動獲得了觀眾的喜歡,他們向台上的老師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問題,比如長號吹出的音和圓號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調音要以雙簧管為准……
“當然,這種溝通方式對演員的要求更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喬鯤說,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吹奏風格,他把相同的旋律按照不同風格演繹,當台下的觀眾聽懂了法國的浪漫、德國的古板以及美國的自由時,他們使勁地鼓掌,讓喬鯤覺得“心裡特別爽”。以前,很多演奏員抱怨觀眾不懂得欣賞交響樂,連什麼時候鼓掌都不會,通過這次互動他們意識到,正是因為缺乏參與、沒有互動,所以老百姓才與高雅藝術有了隔閡。“音樂不能高高在上,隻有讓觀眾了解交響樂,他們才能懂得欣賞並逐漸喜歡。”喬鯤說。
作為一種公益演出,“大地情深”演出演員的收入要比平時的商演少很多,但是喬鯤認為,這種演出的意義要遠比報酬的價值高許多。演出結束後,很多孩子跑上舞台,跟演奏員合影留念,並希望跟他們繼續學習。“這能影響一代人啊。”喬鯤說。
帶隊演出的中國交響樂團黨委副書記鞏保江也沒想到演出反響會如此好:“中國交響樂團已經十幾年沒去過蘇州了,就是因為當地沒有大型劇院,放不下100多人的樂團。”這次樂團考慮採取小分隊的形式,把在北京開展多年的“打開音樂之門”移到蘇州,將普及與演奏結合起來。“通過這次演出,樂團也認識到,要多走到基層,並且把公共文化服務繼續做下去。”鞏保江說。
一個平台撬動多方資源
成都今年邀請的演出和講座場次是最多的,目前達成意向的有50多場。談到“大地情深”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四川成都市文化局社文處處長楊曉泉說:“示范區創建城市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相對較好,而且經過兩年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硬件設施有了明顯提高,服務供給渠道較為順暢,由於文化活動開展頻繁,市民的藝術欣賞水平和需求也比較高。然而,一些地方的國家級演出卻非常少,另外就是高價的商業演出,普通市民很難欣賞到。”所以,當中央民族樂團小分隊5月在成都的露天舞台演出時,盡管突然下起了大雨,很多市民還是打著雨傘、穿著雨衣看完了演出。
“以前我們的公益演出是以‘三下鄉’和‘進校園’為主,而恰恰忽略了城鎮、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大地情深’的實施正好彌補了這一缺憾。”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藝術總監周維說。
“大地情深”活動就如同文化部搭建了一個平台,把高雅藝術直接引入了基層公共文化建設,不僅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也有力地促進了國家藝術院團開拓國內市場,最終讓老百姓得到實惠。
同時,周維也表示:“到基層演出也是反思創作的過程,因為這些城鎮居民正是我們日常演出時需要面對的觀眾,他們對藝術的審美水平比較高,尤其是年輕人追求時尚,藝術元素一旦落伍,就無法吸引他們,這要求我們要不斷創新。”這也充分反映了“大地情深”活動在引導藝術創作、引導院團改革方面的獨特作用。
除了演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還帶去了講座。“面對專業院團以及社區的文藝骨干,講解藝術創作過程,這些內容很實際也很實用,今後基層文藝工作者自己就能編、創、演,藝術服務把‘輸血’變成了‘造血’。”周維說。
在中芭的《天鵝湖》演出時,長春市文化局在售票之外專門組織了一些觀眾,他們是街道和社區的文化工作人員、文藝院團的文藝工作者。“希望他們能開拓眼界,自己欣賞到美了,才能更好地做基層文化工作。” 長春市文廣新局藝術處處長韓銘飛說。他希望接下來到長春演出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在演出之外也能辦個講座,給長春市兒藝傳經送寶,講講如何運作一部兒童劇。
保障經費各顯神通
“大地情深”活動與以往的公益性下基層演出不同,其經費保障制度可以概括為“國家補貼一點、政府購買一點、售票得到一點、社會贊助一點”,也就是通過各方出力,來實現多方共贏,改變了公益服務的簡單化模式,有利於形成一個長效運行的機制。
“《天鵝湖》的票價在80元至580元不等,而且100元左右的座位居多。”韓銘飛說,有了國家補貼,他們負擔就沒那麼重,更便於操作。“如果‘大地情深’繼續舉辦的話,我們還要請。明年是《紅色娘子軍》創排50周年,希望他們再來演。”
國家藝術院團則以成本價進行演出,用來保障道具運輸、演員勞務等最基本的支出。“培養觀眾、培育市場是國家藝術院團的職責所在,但我們畢竟是企業,如果每場都賠錢,就不具備可持續性。”周維坦白地說,“大地情深”的演出雖然低於商演價位,但保證了基本演出成本,具備持久性。
盡管如此,馮英還是希望國家給每場演出的補貼能夠多一點。此次,長春市給中芭下的“菜單”是《天鵝湖》,但由於中芭下半年要在法國演出這部戲,所以舞台布景早已運到法國,而通過海運把布景運回國需要70天,時間來不及,中芭隻好重新制作了一套布景。這讓韓銘飛和同事們非常感動,但對劇團而言,的確是筆意外的花銷。
“我們5月底邀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演出了4場《白雪公主》,採用的是市場運作方式。”銀川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郭林說。他所說的市場運作就是尋求企業贊助,市政府支付一半的費用,由當地文化傳媒公司支付另一半的費用,該企業由此獲得冠名權和門票收入,以及隨後的國家補貼。“我們的演出票有一半是免費提供給農民工的孩子,另一半採取低票價。贊助商可能沒有什麼盈余,其實他們的目的不在於賺錢,是通過與政府合辦公益項目而取得良好的社會影響力。”郭林分析。
接下來,銀川還將邀請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孔子》,他們與一家銀行的合作談判有了眉目。“採用市場合作是銀川市開展文化活動的傳統,盡管西部有實力的企業不多,但他們很樂意參與。”郭林說,而這也跟政府的前期宣傳有關,每場演出開演前一個月,政府都會在報紙和網絡上進行宣傳,提高知曉度。
但是目前,吸引社會贊助的城市還不多。“大地情深”今年是第一年舉辦,很多地方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同時在意識上也有些欠缺。“我們正在考慮下一步與企業談合作,以便使公益服務形成良性循環。”韓銘飛說。
上一篇: 全國小劇場戲劇優秀劇目展演落幕 |
下一篇: 戲劇評論與誰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