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文化界代表委員的這些年
發布時間:2012-03-29 09:46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2-03-29

    今年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履職的最後一年。他們在任職這些年裡都關注了哪些問題、做了什麼調研、提出了哪些建議和意見、得到了怎樣的回復、推動開展了哪些工作?本報記者特別採訪了幾位文化界的代表、委員。

    周和平委員:推動古籍和民國文獻保護

    “我當全國政協委員這5年來,參與和見證了國家對古籍和民國文獻的保護過程。”周和平委員說,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很多歷史的記載要靠典籍,但典籍原本的保存狀況不容樂觀,酸化、蟲蛀、風化情況不少,再加上一些地方保管條件不好,使得古籍進一步受到損壞。

    幾年前,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周和平奔赴西藏、新疆等多地調研,並在政協會議期間提出保護典籍的提案。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文化部也啟動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全面開展古籍普查、整理和相關人才培養工作。“國家對這項工作很重視,列了專項經費,現在全國各省區市都已經啟動古籍保護工作了。”周和平表示,《古籍保護條例(草案)》已經過多次討論修改,目前正在聽取各方的意見。

    2009年底,周和平就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他的目光落在民國時期文獻的保護上。民國時期是西法造紙,紙張易被酸化,碎化現象嚴重。“我跑了很多地方,重慶、南京、上海……很多民國文獻已經被損壞得拿不起來了,國圖的文獻也存在這些問題。”他去年在政協文藝界的聯組會議上提出要保護民國文獻,參加會議的賈慶林主席很重視,中央也很支持,今年列了專項經費保護民國文獻。

    “政協委員要善於把自己的合理意見轉變成政府的決策,要通過搞調研,獲取大量的資料,實事求是地反映這些問題,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周和平說,這5年來,他跑過近2000個縣,認真調研並嚴肅做好每一個提案,因為隻有這樣的建言獻策才有力度。

    董良翚委員:關注糧食安全問題15年

    在政協文藝界27組中,董良翚是離媒體閃光燈較遠的一位委員。她是中共建黨創始人之一董必武的女兒,也是中國文聯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我是以文藝界委員加入政協的,但說起為文藝界所做的事情,我特別慚愧。”董良翚說,因為自己很少提文藝方面的提案。

    “但我覺得我這15年來無愧於政協委員的稱謂。”她停頓了十幾秒後,鄭重地說,因為自己做了兩件事。一是呼吁成立種子局,把糧食種子的問題管理好,解決國家農業的根本問題。2011年,她在政協會議上提出了這個提案。當年12月,農業部成立了種子局,對農作物種子安全問題進行防范和管理。第二是建議頒布糧食法。今年2月,國家公布了糧食法(征求意見稿)。

    “離開文化崗位後,走到社會上,了解到種子問題和基因安全問題。” 董良翚說,也許這個工作早就在推動,自己正好搭上了這班車,但是很有成就感。“這15年,我就做了這些事。我覺得能為民族盡點力,挺滿足的。”71歲的董良翚說。

    田青委員:見證非遺保護發展進程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委員參加政協全國會議隻有5次,卻見證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快速發展。“從大家念不通‘非物質文化遺產’到非遺保護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可以說幾年來我國非遺保護取得的成就是全世界矚目的。”田青說,這是政府高度重視、民眾積極參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

    “我提過加快非遺立法的提案,現在非遺法已經頒布,並在去年6月1日正式實施了﹔我呼吁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現在也開始建設了﹔之前還提議對非遺傳承人給予經濟上的資助,現在也實現了。”田青說。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細化。”田青說,去年他在提案中建議,非遺的四級名錄體系要建立退出機制,不達標、保護不當、對非遺造成貶損的應該摘牌。“當然,黃牌警告、摘牌、取消資格,會牽扯到很多人的利益。我希望未來能有法必依、有令必行,真正能夠樹起兩個標杆,鼓勵好的、警示差的,把表彰和退出機制同時落實。”田青說。

    楊明代表:成功為農民舉辦文化節

    談到5年來的履職經歷,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六甲鄉福保村黨委書記楊明津津樂道的是,自己提出的舉辦“中國農民文化節”的建議被採納。第一個全國性農民文化節——“中國福保鄉村文化藝術節”已被文化部批准為常設性節慶活動,每兩年舉辦一屆。“建議得到落實,非常滿意。”

    楊明很早就有個想法,辦農民自己的文化節。“當時的統計數字說,我國13億人口中大約有9億農民,卻沒有一個農民自己的節日,這無疑是非常遺憾的。”2008年,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楊明提交了設立中國農民文化節的建議,他的妻子肖燕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也提出了相同內容的提案。他們的建議和提案得到了文化部以及雲南省的重視,並很快得到了答復。經過2007年初步探索舉辦後,2010年第二屆“中國福保鄉村文化藝術節”即由文化部、中國文聯、雲南省政府聯合主辦,這一農民的節日正式上升為國家級,涵蓋了非遺展示、文藝會演、“村官”文化論壇等豐富內容。

    “咱老百姓直接參與、自得其樂,有助於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和鄉村文化,還能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此外,把周邊國家的演出團隊請來,也有利於中外文化交流。今年該舉辦第三屆了,我們正在積極組織籌備。”楊明高興地說。

    馬博敏委員:呼吁改善京昆處境有成效

    當了15年的全國政協委員,馬博敏委員每年都有提案。京劇演員出身、當過上海京劇院院長、現任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藝術總監的她,多次提過保護京劇、昆曲等民族傳統文化的提案。“後來文化部實施了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規劃,以及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對京昆的重視程度大為提高。”

    馬博敏還提過“文化打假”的提案。時隔一年,文化部就出台了《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明確不能假唱。

    馬博敏仍有遺憾,就是關於文化立法的呼吁還沒有見到明顯效果。“文化的很多問題在於無法可依。我們需要從宏觀上明確文化發展的原則,哪些是能突破的,哪些是不能突破的,必須有規則。”她在工作中發現,由於缺乏宏觀的規則,很多事情要靠拍腦袋,根據領導的喜好來辦,“這是不可以的”。

    “連任3屆了,今年可能是最後一年了。”馬博敏說,她感覺當政協委員這些年,自己的話還“有點作用”。但是,她認為文藝界的政協委員提問題還缺乏大量扎實的調研。她建議把界別聯合起來,委員們一起討論專題,通過論證、調研來發表看法。“這樣更有內容,而不是憑感覺發表意見。”

    樊錦詩委員:讓敦煌學回到國內

    作為一名連任4屆的政協委員,74歲的“敦煌女兒”樊錦詩委員早已過了退休年齡,但她依然守護在敦煌,獻身給她一生鐘情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

    她不願意隨意地接受簡單採訪,因為“談幾句話根本無法說清楚敦煌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問題”。許多不了解她的人把她對敦煌文化遺產的執著守護,解讀為“保守”“老古板”“不近人情”。對此,樊錦詩說:“很多事情逼著你,就是非常急,急了以後就不會跟人去爭了。”這些“非常著急的事”,大部分是對敦煌文化遺產的保護。

    在49年的敦煌保護歷程中,樊錦詩先後牽頭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代以及唐代早期分期斷代的研究工作,開創了敦煌石窟考古的新天地。1979年敦煌莫高窟對外開放後,樊錦詩敏銳地認識到,保護敦煌必須立法,還要科學規劃。在她的參與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相繼出台。2003年全國兩會上,樊錦詩和其他委員聯名提交了一份提案,促成了巨額投資的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的實施。

    而今,一個全新的“數字敦煌”正向人們走來,敦煌研究院成為敦煌學的世界研究中心,“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說法也永遠地成為了歷史。

 

 

 

屈菡  王連文  李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