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 蔡 武
歌劇,作為藝術殿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融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台美術等為一體,是衡量一個國家舞台藝術創作、表演總體水平的重要標志。2011年11月,文化部與福建省人民政府成功主辦了首屆中國歌劇節。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後一次重要的國家級藝術活動,這期間不僅進行了歌劇劇目展演和評比,而且舉辦了論壇、展覽、下基層演出、《中國歌劇史》首發以及中國劇院聯盟簽約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系列成果引人矚目,加快發展已成共識。首屆亦為新起點,借此契機,對中國歌劇近百年的發展道路進行回顧與思考,對於促進歌劇創作、更好地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涌現出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歷史回顧與主要經驗
作為一種“舶來藝術”,中國歌劇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於上世紀20年代開始萌芽。近百年來,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建設發展、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發展歌劇藝術,廣大歌劇藝術工作者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不僅主動學習西方歌劇在音樂創作、聲樂訓練等方面的深厚經驗和科學方法,而且堅持從中國民歌、戲曲等傳統藝術中汲取養分,將歌劇這種外來藝術樣式與民族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創演了大量反映時代精神、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據統計,我國目前共擁有各類歌劇表演藝術院團(研究院、藝術中心等)38個,專業人員近5000人(不含非專業從事歌劇工作的高等或職業院校師生),已創演近800部中國歌劇。以中國歌劇舞劇院創演的《白毛女》、《原野》等劇目為主要代表,中國歌劇還多次走出國門,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自身的獨特魅力,一批中國作曲家、歌唱家在重大國際比賽、藝術交流中屢獲殊榮,為中國歌劇贏得了應有的地位和尊重。首屆中國歌劇節參演劇目中,既有演出多年的《洪湖赤衛隊》、《小二黑結婚》、《原野》等中國經典劇目,也有《湯豪塞》、《葉甫蓋尼﹒奧涅金》、《茶花女》等外國經典劇目﹔既有《紅河谷》、《土樓》等近年來新創作的正歌劇,也有《遠方的胡楊》等現實題材輕歌劇﹔既有中央歌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等國家藝術院團創排的新劇目,也有藝術院校、歌劇藝術中心、民營文化公司等選送的作品,顯示中國歌劇已具備全方位、高水准、多樣化加速發展的強勁動力。
回首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道路,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一些主要經驗:
一是在傳播影響上,中國歌劇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自誕生之日起,廣泛的群眾性就成為中國歌劇的鮮明特征。從抗戰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後17年,一大批優秀歌劇演遍全國,“眾口傳唱‘北風吹’,處處皆聞‘洪湖水’,哪個不知‘劉三姐’,誰家不吟‘紅梅贊’”的感人情景至今令人難忘。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由於娛樂方式的多元化,歌劇發展一度出現滯緩,但大多數歌劇藝術院團積極轉變創作觀念,認真探討藝術規律,注重提升藝術質量,先後創演了《芳草心》、《原野》、《張騫》、《蒼原》等一批優秀劇目,終使中國歌劇重獲生機,潛移默化而又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欣賞習慣與生活方式。黨的十六大尤其是十七大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為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隨著文化消費需求持續增長,中國歌劇人在劇目原創、引進、復排、重排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中直院團及各地歌劇團體新創演劇目達80余台,其中,《司馬遷》、《野火春風斗古城》、《雷雨》、《霸王別姬》、《紅河谷》等劇目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中央歌劇院、國家大劇院自2009年起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歌劇演出季(節)。2010年成立的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在培育歌劇人才和普及歌劇藝術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首屆中國歌劇節匯聚了3000余名歌劇藝術工作者,逾5萬名觀眾到劇場觀看,充分證明了歌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和良好的群眾基礎。
二是在藝術風格上,中國歌劇具有獨特的創造性。中國歌劇自黎錦暉創作的兒童歌舞劇萌芽,之後“話劇加唱”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上世紀30、40年代,為了全面宣傳抗戰的需要,中國藝術家創造了許多音樂、戲劇相結合的演出樣式。1942年5月23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響應、勇於實踐,《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秧歌劇演遍廣大解放區。1945年上演的大型歌劇《白毛女》在音樂上充分汲取中國戲曲曲調及民間音樂成分,創造了一種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民族新歌劇”。之後,以《王貴與李香香》、《赤葉河》、《劉胡蘭》等為代表的優秀劇目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正是由於深深扎根於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國歌劇在題材選擇、人物塑造、音樂創作、舞美設計等方面不斷創造、不斷進步,從而形成了中國歌劇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
三是在發展道路上,中國歌劇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歌劇一方面繼續堅持走“民族新歌劇”的道路,另一方面開始系統學習西方經典歌劇模式和演唱方法。這種“土洋結合”的方式極大地拓寬了創作題材,《小二黑結婚》、《草原之歌》、《洪湖赤衛隊》、《劉三姐》、《紅珊瑚》、《江姐》等成為這一時期的經典劇目。改革開放以來,以中央歌劇院為代表的藝術院團,以及中央音樂學院歌劇中心、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歌劇中心等通過西方經典歌劇的演出和教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歌劇人才,許多有過在世界著名藝術院團和專業院校演出、學習經歷的歌劇人才也帶回國外的成熟經驗,共同助推中國歌劇的發展。近一二十年創演的歌劇中,民族歌劇、正歌劇、歌舞劇、輕歌劇、喜歌劇等全面發展,重大題材、地域題材、現實題材等均得以體現,劇目內容更加豐富,音樂、表演形式更加多樣,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探索性的劇目,中國歌劇舞台表現得更為多元和開放。
四是在文化內涵上,中國歌劇具有時代的先進性。中國歌劇不僅在歷次愛國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中扮演過極為重要的角色,而且為締造新中國、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向世界呈現中華民族精神和國家發展成就發揮了積極而獨特的作用。《揚子江暴風雨》演出之後,劇中的《前進歌》迅速成為流行歌曲,廣泛傳播於民間,極大提升了全民族的抗日激情。《江姐》用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堅貞氣節譜寫了一曲為民族解放甘洒熱血的英雄贊歌,曾創下一年演出286場的紀錄,劇中的經典唱段如《紅梅贊》、《繡紅旗》等被人們廣為傳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歌劇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更加深入地探究人類靈魂沖突與和諧渴望,反映深刻的中華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展示了新時期我國社會發展進步、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成就。一部中國歌劇發展史,生動而深刻地回答了文藝創作“為誰寫、為誰演、誰受益”的問題,體現了廣大歌劇藝術工作者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做出的積極貢獻。
二、目前需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
中國歌劇近百年的發展成就令人鼓舞。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歌劇本身具有的制作流程復雜、成本高、周期長、人員多等特點,以及演藝業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都給中國歌劇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形勢相比,與文化“兩大一新”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歌劇事業的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原創能力不足,反映時代精神和現實生活,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還不多。二是藝術生產決策機制不夠科學合理,藝術委員會等藝術決策機構的作用沒能得到充分發揮,導致劇目生產與市場和觀眾的需求脫節。三是觀眾和市場基礎比較薄弱,良好的演出市場生態尚未形成,亟需進一步加大歌劇藝術的普及和推廣力度。四是投入不足。目前,不少院團都存在創作經費不足、演出收入與成本倒挂、演職人員待遇偏低、離退休人員負擔較大等方面的問題,院團忙於為“口糧”奔波,不能專注於藝術生產,劇目藝術質量難以從根本上得到保證。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對歌劇事業的投入力度,同時完善社會力量資助歌劇事業的相關優惠政策。五是歌劇人才培養難度大。近年來,中央音樂學院歌劇中心、周小燕歌劇中心、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等都為我國歌劇人才的培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國內藝術院校和高等院校的藝術院系卻基本上沒有開設專門的歌劇專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優秀歌劇人才的涌現,導致歌劇事業發展的後勁不足。
三、新時期繁榮發展中國歌劇藝術的總體思路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行了全面部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一個新的文化建設高潮已經到來。面對良好機遇和新的挑戰,廣大歌劇藝術工作者一定要振奮精神、深入實際、潛心創作,為人民奉獻更好更多的精神產品,共同開創中國歌劇藝術繁榮發展的嶄新局面。
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要堅持謀全局、定規劃、抓落實、求突破,對制約、影響歌劇發展的各個環節、要素進行全面系統分析,分門別類梳理匯總,協調相關單位(部門),區分輕重緩急認真加以解決。要在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投入的基礎上,拓寬其他資金來源渠道,做好政策引導、標准修訂、機制調整、劇目論證、媒體宣傳、擴大交流等方面的扶持工作。通過調動多方面力量,大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院團能夠一心一意抓創作、腳踏實地謀發展,促使優秀劇目和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各歌劇表演團體要遵循“尊重藝術規律、完善運營機制、創作藝術精品、保障群眾需求”的總體原則,潛心修煉內功,牢固樹立精品意識,狠抓創作,推陳出新,同時,對歷年創演的劇目進行分析、總結,充分挖掘其中優秀劇目的成功之處與現實價值,創造條件復排、重排,增加演出、佔領市場、擴大影響、提高收入,打牢院團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並藉此尋找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所在,以准確的院團定位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不斷推出兼具民族精神與時代特色的精品劇目。
(一)始終服務人民大眾,堅定中國歌劇發展的出發點。
一切進步的藝術創作生產都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人民群眾是藝術鑒賞和藝術消費的主體,是藝術作品成功與否的最終評判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是藝術發展的不竭源泉,新時期歌劇創作必須堅持和發揚多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牢固樹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家首先應立志成為人民藝術家,甘心為人民歌唱,勇於為人民代言,與人民同歌泣、共悲歡,使歌劇創作更好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優秀的作品吸引人、教育人、鼓舞人。要繼續增加歌劇公益性演出場次,將優秀劇目主動“送下去”演出,堅持以觀眾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認可不認可作為最高和最終標准,確保劇目創作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要增強營銷力量,廣泛開拓市場,以精品劇目、經典唱段為核心,逐步將劇場、劇目、演員、樂團、指揮等歌劇藝術諸構成要素,打造成為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亮點,培養一大批長期穩定的觀眾群體,並以持續增加的演出場次實現劇目生產的良性循環,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二)堅持弘揚民族特色,選准中國歌劇創作的著力點。
各國藝術發展史已經充分證明: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精品,凝聚著一個民族對世界和自身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澱著一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准則,可以讓觀眾獲得最獨特、最直接、最深刻的審美體驗。身處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倍加珍惜幾代中國歌劇人努力探索而創立的民族歌劇風格,不斷深入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汲取養分,解決好繼承、融合、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支持多種題材、主題、樣式、風格相互競爭、相互促進,促使中國歌劇在新時期煥發青春,綻放新的時代光芒,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並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立足世界歌劇舞台。
(三)以寬廣的國際視野,躋身世界歌劇舞台的制高點。
縱觀世界歌劇發展史,歌劇是展示民族文明素質的窗口,被視為一個國家從崛起走向強盛的重大文化標志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鑄就的經濟基礎和人才積累,使我國歌劇創作和表演已經能夠參與國際最高水平的競爭。對此,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歌劇藝術。既要有計劃地引進世界經典劇目並加以消化、吸收,更要創作具有中國氣派和世界水准的藝術精品,不斷加大“走出去”力度,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歌劇創作的最新藝術成就,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傳播力和競爭力。
(四)緊跟時代前進步伐,突破歌劇現實題材創作難點。
我們身處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使我們的社會結構以及人們的生活節奏、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價值取向等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這一切都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改革創新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最能鼓勵中華兒女銳意進取。新時期歌劇創作也要熱情謳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我國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的輝煌業績。我們要擁抱偉大時代,投身火熱生活,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注意在社會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煉主題,提倡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積極創新,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增強中國歌劇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創作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五)以劇目質量為核心,狠抓藝術產品的生產重點。
要牢固樹立劇目藝術質量在院團長遠建設中的戰略與核心地位,充分調動藝術生產多種要素,把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人民群眾滿意與否作為評價作品藝術質量的最高標准,不斷完善符合歌劇藝術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內部管理機制,建立以院團為主體、觀眾為中心、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藝術生產機制,科學制定藝術生產規劃,將前期論證作為劇目創作生產決策的重要先決條件,構建由院團管理者、一線演職員、專家學者、演出經紀機構、社會媒體、普通觀眾等共同組成的多層次、多元化藝術評價體系。採取座談研討、問卷調查、網上投票等多種方式,把自我評估與社會評估結合起來,從而真實掌握藝術生產各個環節的實際情況,確保劇目藝術質量得到穩定提高,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六)加大人才建設力度,提升中國歌劇繁榮發展的時代基點。
新時期繁榮發展中國歌劇,體制是條件和保障,人才是基礎和關鍵。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利於調動全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制定符合歌劇創作與表演規律的考評制度和合理的薪酬標准,形成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激勵制度及高精尖藝術人才榮譽制度,激勵藝術大師發揮帶動作用,在普遍提高藝術水准的基礎上,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注重培養具有市場運營經驗的高級管理人才,更好地與國際演藝市場接軌,形成穩定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