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講述百姓故事 描繪社會萬象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文藝創作掃描
發布時間:2013-10-25 10:3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雪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3-10-25

  總政選送的音樂門類作品《指導員信箱》

參與群星獎比賽的演員們在排練過程中付出了許多辛苦 中國文化報記者陳曦 攝

 北京市大興區文化館報送的群舞《新居》 中國文化報記者孟微波 攝  

 

    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張妮報道:群星獎是文化部為繁榮群眾文藝創作,促進社會文化事業健康發展而設立的全國社會文化藝術政府獎。該獎項自1991年設立以來,從基層選拔出了一大批具有鮮明時代感和濃郁生活氣息的優秀群眾文藝作品,並培育出了一大批長期扎根生活、具有朝氣和創造力的群眾文藝隊伍。每一部作品都承載著編創者及其他工作人員的付出與期望,觀眾從這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喜悅、感動等情緒,也會有所領悟和思考。而在這些作品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群文創作者、表演者又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記者日前從入圍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四大門類決賽的作品中選取了部分節目進行採訪。通過這幾則故事,人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這些作品,進而對群文創作和這一創作群體有更深入的了解。

    《海英和她的媽媽們》:故事讓我感動了20多年 

  “我上世紀90年代初參加工作時,單位組織去海英老師家下鄉演出。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們家3間簡陋的窯洞、三四個孤寡老人。海英性格很爽朗,當時開心地喊‘快點兒,給大家來演節目啦!’”《海英和她的媽媽們》的編導之一、山西省潞城市文化館館長曹光濤回憶說。

  趙海英是潞城市東邑村的一位普通農民。1984年,27歲的她辭去干了10年的民辦教師工作辦起了“家庭幸福院”,29年間先後贍養了54位孤寡老人,並為16位老人養老送終。

  “海英的事跡令我非常感動,因而想把它變成一個舞台作品。”曹光濤說,有了這個想法後就與舞蹈老師溝通,然後帶著演員們一起去敬老院體驗生活,感受海英與“媽媽們”之間的深厚感情。從小是孤兒的海英很渴望親情,她和丈夫把老人們當做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顧,而母女情也是這部舞蹈作品的切入點。

  《海英和她的媽媽們》並不以技巧取勝。曹光濤說,他們一開始就確定了立足生活的創作原則,參加演出的都是當地的普通人,沒有舞蹈功底,大多是退休後才成為文化館的常客。而這也正是創作的艱難所在,老年舞蹈愛好者都在60多歲,體力、身體狀況有限,演員換了又換,一直堅持下來的隻有3個。

  2012年4月編創完成後,曹光濤就激動地帶著演員們到海英家去表演,而趙海英和孤寡老人們滿眼的淚水讓他和演員們感觸很深。之後節目也多次下基層演出,有的人對此表示質疑,說為什麼不能用年輕漂亮的演員?曹光濤感慨地說:“我知道這些演員們的身材不如年輕演員那麼亮眼。但群文創作應該反映各個方面的內容,而且同為中老年的她們對於母女情、孤獨感的理解會比年輕人更深刻。另外演員們對舞蹈的投入也讓我非常感動、敬佩。”

  舞台上,“老婆婆”的一舉一動以及那種孩子氣的表演讓人感覺非常真實,趙海英與“媽媽們”分享熱湯的這個再平常不過的細節,打動了在場的觀眾和評委。

  《石韻﹒泰山》:泰山的石頭會唱歌 

  在群星獎音樂門類作品決賽的舞台上,來自山東省泰安市藝術館的作品《石韻﹒泰山》,用石塊、石板、石條等制作的樂器為大家上演了一場時而聲勢浩大、時而婉轉曲折的泰山石演奏。

  “我一直想在作品上有所創新,既能展現我們泰安的地域特色,也能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我查了很多資料,請教過許多人,大家都認為泰安有豐富的泰山石文化,應該從石頭上做文章。”《石韻﹒泰山》的編導兼主演、山東省泰安市藝術館館長齊新東告訴記者。他說,用泰山石演奏的想法來源於一次坐車的經歷,經過山洞時有一種很特別的聲音,再加上遠古泰山先民祭祀便有“擊石為樂”的傳統,令他聯想到可以通過石頭樂器演奏樂曲。之後,他便開始研究用泰山石制造樂器。

  這個作品的創作歷時兩年多。“找石頭的過程比較難,石頭的大小、材質不同,發出的聲音就不同。我們隻選擇含鐵量較高的石頭,因為這種石頭發出來的聲音比一般的石頭脆。”齊新東說,開始半年多的時間裡,他們穿梭在每個石料廠和泰山之間,有時一天跑好幾趟,大冬天凍得手又紅又疼,大家也都堅持下來了。最終,他們從1000多塊石頭中挑選出了十幾塊符合要求的石頭。在制作樂器時,團隊成員親自動手,將石頭中間掏空制造成符合條件的樂器。而在制作石鼓的過程中,為了找到心目中的那種聲音,他們找來鼓皮、礦泉水瓶、不鏽鋼盆等能與石頭組合發出聲音的物品,一一嘗試。

  樂器的問題解決後,如何創作適合泰山石樂器演奏的音樂又成了一大難題。“我們花了兩個月時間,整個團隊創作、推翻、再創作……反反復復才創作出今天的樂曲。”齊新東感慨地說,團隊中的演員來自各個行業,聚在一起不容易,加上敲打石樂器的力度不好掌握,一切都是在摸索中進行,因而排練到夜裡兩三點是常有的事。

  最終,《石韻﹒泰山》以雄偉壯美的自然景象為背景,以久遠深厚的歷史文化為依托,以泰山石質朴的音質為元素,一氣呵成,再現了泰山的生機與變遷,博得了熱烈的掌聲。

  《流動娃》:將激發孩子的情感放在首位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進城務工農民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人由過去單身外出轉為舉家遷徙。廣東省是中國農民工第一大省,外來工子女教育問題更是十分棘手。廣東省中山市2010年啟動了《流動人口積分制管理辦法》,全面接受全市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制’入戶、入學申請。”《流動娃》的編導朱東黎告訴記者,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她也很關注外來務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因而創作了這個舞蹈作品。

  朱東黎表示,當前少兒舞蹈的排練表演中還是存在重視動作、忽視情感的現象,“粗看這些少兒舞蹈,往往動作規范、技巧嫻熟,但仔細觀賞就會發現,動作的背後缺乏情感的支撐。舞者不是感之於心,舞蹈當然也無法打動觀眾。”

  “我們始終將激發孩子的情感放在首位,以情感促表演。”朱東黎說。此次《流動娃》的表演者是中山市實驗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均未受過系統的舞蹈訓練。節目中他們感情真摯、動作到位,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們當中不少人是第一次表演舞蹈。

  飾演“大雪花”的是一位活潑好動的一年級男孩。剛入選的時候他總裝肚子疼,怎麼都不肯參加演出,覺得跳舞是女孩子的事。朱東黎給他做工作說:“咱倆做個游戲,你隻來參加3次排練,覺得好玩就繼續,不好玩就不來好不好?”他就勉強答應了。後來的排練讓他發現舞蹈非常有趣,想趕都趕不走了。現在每次到全國各地演出,他和跳《流動娃》的小朋友帶上課本、拉起箱子就出發,自我管理能力也大大提高。

  除了在排演前用生動的語言設置情境,朱東黎更注重在排演中結合旋律等營造情境,從不把一般舞蹈教師口中常用的“一二三四”作為排練口令,而是盡量用哼唱作品的旋律來排練,從而引領孩子不斷地走近角色,在感動自己的同時感染觀眾。

  《一個錢包》:唱響人間大愛 

  “這部戲劇作品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人物深深打動了我。李玉坤是山東威海的環衛工人,二十年如一日,每一分錢都攢起來,20年共存了近8萬元,一並捐出來資助大學生,如今她已經60多歲了。”《一個錢包》的編導徐世起說。

  當徐世起問李玉坤為什麼要這麼做?她說:“因為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別人幫助了我,我要回報社會。”她的丈夫得重病去世後,她帶著兩個女兒靠拾破爛為生,丈夫生前所在的工廠免費提供一間房子給她們住,她唯一的遺憾是孩子沒能讀大學。

  這部作品旨在反映人間真情,也因此作品先後取名為《感恩》、《人間大恩》,但是覺得太大太空,而整個故事的展開是以一個錢包為線索,所以最終定名為《一個錢包》。

  真人真事的創作比較難,因為易流於口號、形式,而舞台作品不是簡單的生活情景再現,如何在18分鐘內將事件交代清楚,並展現人物內心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經過再三琢磨,最終決定以山東地方劇種呂劇的形式呈現,將李玉坤人物形象進行藝術升華。開場的演唱“錢讓人歡笑,錢讓人心焦,錢知人好壞……”點明主題,以否定“向錢看”的價值觀。故事以受李玉坤資助的大學畢業生拿著第一個月的工資去感謝李玉坤展開,情節環環相扣,也多次出乎意料:一是本以為資助者是個企業老板,卻不料是個以掃帚為伴的清潔工老奶奶﹔二是撿到錢包的小販知道了李玉坤的事跡後被感化,也要做好事﹔三是李玉坤不願意透露自己的身份、職業,是因為“怕別人知道真相不收我的錢”。

  徐世起說:“這是一部讓人很糾結的小戲。”無論是真人事跡,還是這部舞台作品,都非常令人感動,每每講戲時他的眼淚都在眼眶裡打轉,演員們演到動情處也經常會哽咽地唱不下去。據說,這一劇目已經修改了8稿,而現在仍在繼續打磨中。

  《手舞四季》:感受無聲世界裡的多彩 

  “別緊張。”在本屆群星獎舞蹈門類作品決賽第四場比賽的後台,河南省鄭州市群藝館副研究員趙力民正微笑著用手語告訴即將上場的孩子們。《手舞四季》這部作品是由趙力民編創、河南省鄭州市中州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16個聾啞學生表演的。

  這是一個以手部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蹈作品。趙力民說:“之所以會編這個舞蹈是因為曾應邀為中州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學生做過一次課外輔導,正是這段經歷給了我靈感,讓我想用手語作為編創基礎,舞出無聲世界裡那些豐富多彩的感受。”為了能與孩子們更好地溝通,趙力民特意學習了手語,但即便這樣,還是遇到了一系列困難。

  趙力民面對的是16位聾啞女大學生,幾乎沒有人受過舞蹈訓練,有些人的身體條件確切地說不適合舞蹈表演,但是她們眼眸中流露出的對舞蹈的熱愛和企盼,對趙力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

  《手舞四季》的主題是用手來描述四季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情感色彩,不同顏色的手套是她們的主要道具。趙力民說:“這些動作、色彩就是‘手語’的形容詞,我用它們來修飾、表達孩子們心中的獨白。”

  這個作品是趙力民編排的作品中進度較慢的一個。他說:“盡管十指可以靈巧地舞動,但比起口頭語言要困難得多。每個動作要示范無數遍,每個畫面要糾正無數次,這是一個磨練編導意志的創作過程。”

  或蹲、或趴、或躺,並且要動作整齊,這對於失去聽力的演員們來說談何容易。此外,對於多畫面的呈現,趙力民會一組一組地去教,往往教授一個動作要花費幾個小時。“這些孩子都是在校大學生,白天上課,隻能利用業余時間來排練,非常辛苦。”趙力民說。

  表演中,演員們用手指展現了“春”的翠綠、“夏”的火紅、“秋”的金黃、“冬”的潔白。節目最後,她們用手語重復地“說”出“我愛祖國的美麗時”,在場觀眾無不為這種獨特的“語言”表達所感動。掌聲是最好的回報,隻是表演者聽不到。

  “雖然經歷了這麼多的困難,看到孩子們精彩的表演、臉上洋溢的笑容,就覺得很值得。因為這不僅是一次藝術的創作過程,更是走進一個無聲世界、與孩子們溝通的過程。”趙力民感慨地說。

   聲 音 

  曲藝門類作品《電話響過之後》編導魯廣峰:此部作品講述了發生在愚人節這天的反腐小故事,通過四通越來越急的電話,用喜劇的方式展現了貪官的面目。而在創作過程中,困難重重。首先,劇名的敲定太難,《愚人節電話》、《催命電話》太直白,最後還是以時間性來命名。我們在舞台感和舞台表現力的培養上做了較多工作,如語言的表現張力、包袱的組織、演員的表情以及動作等。這部戲最初用的背景音樂是之前很火的歌曲《江南Style》,然而從初選到決賽歷時較久,《江南Style》到現在已經過時了,為了不削弱演出效果,我們最終把音樂換成了龔琳娜的《金箍棒》,最終的舞台效果還是令人滿意的。

  曲藝門類作品《老板密室》主演楊國華:這是我從事“蓮花落”表演30余年中,遇到的最為優秀的劇本之一。鮮明的時代特征、濃郁的生活氣息、故事強烈的矛盾沖突,這三大亮點尤為專家看好和觀眾喜愛。如何通過表演和舞台的再創作,鮮活地再現劇中的人物、主題和內涵,是我拿到劇本後思考的關鍵問題。

  “蓮花落”是以一人為主的表演方式,對演員的要求很高,而參加群星獎演出,異地觀眾的接受程度與專家的嚴格要求,更是對演員整體素質的考驗。我著力在三方面有所突破和提高:一是在各種人物的塑造表演和角色轉換上,盡量做到形象鮮明、轉換自如﹔二是在肢體語言的表達上,力求動作傳達清楚、手勢干淨明白﹔三是在唱腔道白的設計把握上,努力做到感情飽滿、跌宕起伏且符合劇情的需要。

  音樂門類作品《群星耀中華》詞作者黃念清:這部音樂作品的創作初衷是反映廣大群文工作者一心為群眾、扎根基層,謳歌他們甘於清貧、樂於奉獻的精神,因為我接觸到的這類人很多,所以想為他們寫一首歌。

  從2000年至今,我一直從事基層群文工作,在我身邊有許多一線群文工作者,他們的熱情和激情是無法想象的。對於歌詞的創作,我希望通過形象的詞匯來展示。“一顆星點亮一盞燈,萬家燈火放光明﹔一枝花引來百花開,萬紫千紅才是春﹔一條路日夜在兼程,山山水水留腳印﹔一團火溫暖老百姓,心心相印都是情……”這承載了群文工作者的夢想、期許和光榮,他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得到認可,希望創作的表演、推出的活動能夠受到群眾的喜愛。

  音樂門類作品《指導員信箱》詞作者馬來西:我們下部隊體驗生活時發現,“指導員信箱”有兩個,一個是挂在牆上的實體的,另一個是軍隊局域網的網絡信箱,誰有不便當面說的困難,就可以通過寫信的方式讓指導員知道。近些年,部隊大多數新兵的家庭情況都是父母在外打工,都是空巢家庭的孩子,許多人有不自信、缺少關愛、上網成癮等問題。在部隊,指導員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指導員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指導員信箱”不可或缺。我們的演員都是普通戰士,他們用最朴實的聲音反映連隊生活。對於舞台的呈現形式,這部作品運用了特殊的馬扎,打開後會依次變為桌子、軍功章、入黨申請書、指導員信箱,有寓意、有象征性。

  舞蹈門類作品《新居》編導岳曉東:這部作品緊抓拆遷上樓這根主線,展現了鄰裡之間的矛盾從產生、發展到化解的過程。同時,參演的18名演員都是來自北京大興各個社區的阿姨,年紀最小的也有50歲,她們不是專業演員,體力也有限,但她們對生活有著火一般的激情,堅持排練,從來沒有怨言。從她們身上,我也學到了不服輸、不服老的心態。

  舞蹈門類作品《爺爺教我踩高蹺》編導張蔭鬆:作品中的小演員都來自山東省招遠市實驗幼兒園,我已在這個幼兒園教授高蹺20年了。孩子們學高蹺有自己的優勢,個頭比成人矮,重心易把握、比較穩。這不僅傳承了高蹺技藝,更鍛煉了孩子們的毅力,家長很支持。訓練過程中,有的孩子腳趾磨破了,我看了也非常心疼。

  我今年70歲,已退休10年了。雖然一開始參與群星獎創作時有些膽怯,怕自己想法陳舊、跟不上時代,但我從事群文工作40多年,有一定的基礎,也一直鼓勵自己要放開去做。

  戲劇門類作品《人怕出名狗怕叫》主演朱曉玲:這部作品用極為生活化的語言,以詼諧幽默的花鼓小戲反映了現實中基層工作作風的轉變。劇本修改了多次,第一稿因為時間過長,一直刪改到規定的18分鐘內。最令人感動的是我們的導演石柏林,已經快70歲了,第一次排練完便查出患肺癌晚期。當作品進入復賽時,石導演說:“我為大家感到高興,這是我最後一個作品,我想盡可能地完善它,做到更好。”整個團隊都希望導演能到現場看比賽,但他考慮良久還是放棄了,他說:“我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復賽我不想影響你們,希望你們能投入地表演,不要到時候還想著照顧我。決賽我也不一定能去,但我會一直為你們加油。”

  戲劇門類作品《婚姻驛站》主演劉芬霞:這部戲主要反映了現代婚姻生活中夫妻之間缺乏信任感、能同甘不能共苦,呼吁夫妻間要珍惜現在、相互信任。我演這個角色深有體會,婚姻中的吵嘴、打鬧是常有的事,所以演得很投入。我們這部戲在河南省太康縣的廣場演出多次,觀眾都深有感觸,因為這是發生在身邊的家常事。作為一名演員,我有時候太投入,覺得作品和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十分相像。這也是比較難的地方,因為太生活化的場景要搬上舞台就要有舞台表現力,否則效果就不好。因此,我們也是反復排練,一點點完善,導演也從很細微的地方給予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