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戲曲新編的成功范例——從新編傳統評劇《趙錦棠》說起
發布時間:2013-11-06 15:05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3-11-06

仲呈祥

   

  新編歷史劇,貴在堅持正確的歷史觀與美學觀,善於做加減法  

  作為戲迷,我認為整理、加工、新編仍有生命力的傳統劇目,是振興戲曲的有效途徑之一,所謂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最好的創新。近日又看了一遍天津評劇院演出的由梁波改編、谷奎林導演、曾昭娟領銜主演的新編傳統評劇《趙錦棠》,於此感觸更深。 

  《趙錦堂》是對傳統劇目《朱痕記》的整理、加工、新編。《朱痕記》不獨評劇有,京劇和不少劇種都有。梁波是一位經驗豐富、成就斐然的戲曲編劇,他深知這出劇目之所以為不少劇種看中,乃是因為大家不約而同地鐘情於此劇中蘊含的精神價值和倫理取向。具體說來,就是趙錦棠、朱春登和朱母身上的報國情懷和集中體現在趙錦棠精神世界裡的忠、孝、節、義等傳統道德倫理。梁波的新編,新在他站在當今時代高度,以文化自覺的眼光強化《朱痕記》的精神價值,使之成為重鑄愛國主義精神和現代倫理的思想資源。觀《趙錦棠》,伴隨著評劇舞台上以唱腔和身段演繹的動人故事,人們不能不為趙錦棠、朱春登的報國情懷和高尚道德所激勵,不能不對宋成、宋氏那種卑劣的人格報以強烈的譴責。這再次證明:整理、加工、新編傳統劇目,核心是要抓准其有生命力的精神價值取向,順勢加以豐富、深化、發展,著意強化傳統劇目所反映的歷史與當代現實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古為今用,寓教於樂﹔而切不可逆勢對這些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精神價值加以戲說、解構、顛覆,甚至東施效顰,盲目西化。新編貴在堅持正確的歷史觀與美學觀,此為《趙錦棠》給我們的首要寶貴啟示。 

  啟示之二,傳統劇目之所以能代代流傳,往往是靠名角傳承。戲曲是角兒的藝術。名角集中了以戲曲形式審美地把握世界的思維的較高成果,是生活和舞台培育的成果。尊重名角,就是尊重時代和人民戲曲審美思維的較高成果。劇名由《朱痕記》改為《趙錦棠》,本身就體現出重心的轉移——“朱痕這一關鍵情節隻不過服務於塑造趙錦棠這一頭號人物形象。這一點,與李瑞環同志親自改編傳統梅派京劇《生死恨》並易名為《韓玉娘》頗為相似。劇名的改動,傳遞出一種為名角量體裁衣進行新編的自覺意識。可以說,《趙錦棠》是為當今中國評劇的領軍人物之一的曾昭娟量身定做的。此前,曾昭娟曾以《鳳陽情》和《寄印傳奇》飲譽劇壇,名冠南北,顯示出超群的評劇藝術才華和卓越的名角魅力。她天賦靚嗓,剛柔相濟,運用自如,聲情並茂,極富感染力。她扮相俏麗,身段優美,戲路寬廣,悟性極高,正處藝術的黃金時期。《趙錦棠》的執子之手磨房智斗深山牧羊朱痕相認等重點場次,都為曾昭娟這位名角飾演的趙錦棠的唱念做舞提供了空間。正如曾昭娟自己所言:《趙錦棠》不是要我演,而是我要演。於是,曾昭娟演活了趙錦棠,唱活了趙錦棠。在舞台上,她就是趙錦棠,趙錦棠就是她!如同京劇名家尚長榮以《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世》、《廉吏於成龍》三出代表作奠定了他在當今中國京劇界的地位一樣,曾昭娟也以《鳳陽情》、《寄印傳奇》、《趙錦棠》三出代表作夯實了她在當今評劇界的地位和獨特價值。須知,好劇目是造就大師和流派的必經之途。

  啟示之三,整理、加工、新編傳統劇目,要像《趙錦棠》這樣,善於做加法,盡可能保留原作中的經典性的唱段、情節和場次,不要猴子收苞谷,收一個扔一個,舍棄經受住歷史和代代觀眾檢驗的好東西﹔也要善於做減法,果斷刪減那些過於冗繁重復、不為當代觀眾接受的情節、唱段,以及那些有悖人物的性格邏輯、情感邏輯和行為邏輯的東西,至於封建糟粕更不用說了。《趙錦棠》對《朱痕記》所做的加法得當,《朱痕記》中的經典唱段和精彩情節悉數加工保留﹔所做的減法高明,《朱痕記》中的冗繁之處和有悖人物塑造之處認真加以刪除。這很值得稱道,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本文刊於《人民日報》2013年8月30日,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