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從泥土到舞台——評呂劇《百姓書記》及其他
發布時間:2013-11-06 15:23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3-11-06

徐錦庚

   

  他長了一副農民的臉,更有一顆恤民的心,他的身上煥發出鮮明的時代氣息,這是呂劇《百姓書記》人物塑造的成功之處。     

  隻要是老百姓的事兒,無論大小,我們都要當成爹娘的事情去辦。 

  你隻有真心真意,老百姓才會信你﹔隻有信你,他們才會跟你。 

  這是山東呂劇《百姓書記》中的兩句台詞。這部取材於真人真事的劇目,是山東省呂劇院精心打造的大戲,自2010年搬上舞台以來,感動了眾多觀眾。下月在濟南舉行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開幕式,不請明星大腕,不搞奢華排場,除了16分鐘開場儀式,有望唱主角的就是這台重新修改提升的呂劇。 

  《百姓書記》塑造了一位縣委書記的生動形象。上世紀80年代中期,姓社姓資紛爭不休,市場經濟談之色變,王百祥擔任壽光縣委書記後,頂住壓力冒著風險,在壽南推廣種植暖棚蔬菜,在壽北整治開發鹽鹼荒灘,迅速解決了全縣農民的溫飽。其間,他受到過誣告和審查,也有過困惑和委屈,但他對百姓的忠誠始終未變,為百姓干事創業的信念不移。劇末的主題曲一語中的: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根基 

  在王百祥身上,有焦裕祿的影子:戰天斗地,改造自然﹔也有孔繁森的影子:體恤百姓,甘於奉獻。但王百祥又不同於焦裕祿和孔繁森,他的泥土情結更濃。他長了一副農民的臉,更有一顆恤民的心,在改革開放初期、新舊觀念交織沖突之時,為讓百姓走上富裕道路,甘願冒著政治風險,以巨大的勇氣,摸著石頭過河。 

  唱的是家鄉調,拉的是家常話,演的是身邊人,道的是揪心事,這或許正是呂劇《百姓書記》打動人心的成功要素。山東的呂劇、五音戲、柳琴戲、山東梆子等地方戲,以地方音樂為表現形式,以民間習俗為表現內容,特別適合表現百姓生活,並深受群眾喜愛。上世紀家喻戶曉的呂劇《李二嫂改嫁》和《姊妹易嫁》、山東梆子《牆頭記》等經典劇目,近年推出的呂劇《苦菜花》、山東梆子《山東漢子》、五音戲《臘八姐》等著名劇作,都是通過生活瑣事以小見大,折射人性,弘揚正義。 

  十藝節上,山東地方戲將再一次散發出泥土的芳香。兩年多來山東精心組織創作了60余台劇目,其中絕大多數是地方戲。在國內專家評選出的15台重點劇目中,包括呂劇《百姓書記》、《李二嫂的新故事》,山東梆子《聖水河的月亮》、《古城女人》、《兩狼山上》、《蕭城太後》,柳琴戲《沂蒙情》,五音戲《雲翠仙》在內有8台地方戲,其中現實生活和革命歷史題材就佔了5台。 

  呂劇《李二嫂的新故事》關注當前農村養老、留守兒童等社會熱點,歌頌了李二嫂尊老愛幼、團結鄰裡,帶領全村人改變貧窮,走向富裕的高尚品德,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面貌。山東梆子《聖水河的月亮》講述一位叫老耿的中年農村婦女,在丈夫外出創業成功導致婚變後重新審視、決策人生,丈夫負傷失去記憶後又寬容地讓他回家養病、幫其恢復健康的故事,倡導美和善的社會道德風尚。山東梆子《古城女人》和柳琴戲《沂蒙情》,是兩部取材於生活原型的抗戰題材劇目,通過幾個小女人跌宕淒婉的命運,演繹了大義、大情、大悲、大愛的感人故事。在《古城女人》中,女店主陶貞蘭從最初害怕到舍命抗爭,終於完成我黨地下工作者犧牲前的托付。《沂蒙情》則表現了一門忠烈、兩代紅嫂、三個女人擁軍支前的故事。戲演到高亢處,台下無不熱血沸騰﹔情到濃時,觀者無不潸然淚下。這與其說是編、導、演的成功,不如說是生活原型的力量。劇中山杏原型、蒙陰縣的模范烈屬李鳳蘭的事跡在當地流傳甚廣。 

  經常聽到有人哀嘆戲曲生不逢時、曲高和寡,山東地方戲也莫不如是。山東境內歷史上流行的戲曲劇種有39個,目前隻存留24個。這固然與觀眾審美心理、欣賞口味發生變化有關,但更因為戲曲本身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脫離生活,老戲老演、老演老戲,導致戲路萎縮、觀眾流失。地方戲要煥發生命力,除了政府和社會重視支持外,必須接地氣,關注現實生活,反映社會熱點。已有200多年歷史的萊蕪梆子劇種,曾一度進入低潮,演員也出現斷層,是一部廉政教育劇目《兒行千裡》讓其柳暗花明。這台劇目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以情動人,潤物無聲,成功塑造了一位深明大義、仁愛嚴厲、教子廉潔的母親形象。該戲先後到全國40多個城市演出140多場,觀眾達14萬人次,捧回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一部大戲讓萊蕪梆子重煥青春。曾經與呂劇齊名的山東梆子,後來日漸萎縮,甚至淪為瀕危劇種,許多劇團舉步維艱。此次4台山東梆子劇目躋身重點劇目,令山東梆子聲名大振。業內人士欣喜地說,山東梆子的春天來了! 

  關注現實生活,反映社會熱點,貼近群眾,推陳出新,這既是山東地方戲振興的轍印,也是其前行的方向。

  (本文刊於《人民日報》2013年9月13日,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