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歷史“孤兒”的現實命運————從近年來《趙氏孤兒》的變異與重構談歷史劇創作
發布時間:2013-11-06 17:02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3-11-06

齊致翔

 

  生命價值和人文關懷始終是《趙氏孤兒》多部改編作品的集中視角,然而,即使都是關注生命,孤兒的命運卻迥然有別,作品成就也高低不一,這一創作現象令人深思 

  元代劇作家紀君祥筆下的《趙氏孤兒》,不僅賺足了500年來讀者與觀眾的眼淚,更激發了無數歷史過客堅守正義、不畏強權、志向高遠、除惡揚善的社會肝膽。蒙冤受屈的趙氏孤兒終迎來善有善果大快人心的一天,這是人心,是天理,是《趙氏孤兒》最偉大的歷史貢獻和人性撫慰,也是歷久彌新的現實啟迪。 

  《趙氏孤兒》自問世以來屢被後人改編上演。改編,是戲劇作品得以傳諸後世、傳播久遠乃至不斷被發現、被重新認知的重要過程,也是改編者對原作重新解讀、賦予歷史人物時代光彩、將經典繼續傳承的創造性勞作。改編需要創新,改編即是創新,值得人們關注與研究。生命價值和人文關懷始終是《趙氏孤兒》改編作品的集中視角。即使都關注生命,孤兒的命運卻赫然有別,尤令人體味與深思。 

  國家話劇院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兩台話劇,秉持對個體生命——孤兒與代替孤兒被殺的草醫之子——應同樣尊重、人人應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利的價值觀念,對程嬰為救趙氏孤兒而舍棄、扼殺自己親生兒子的做法產生疑問。兩台話劇都對發生在春秋時代兩個朝廷重臣間的家族仇殺採取了否定的態度,認為這樣的故事雖不乏可歌可泣的元素,但由於歷史的局限,其中蘊涵了相當多的愚忠愚孝等封建意識。編導者在現實主義基礎上廣泛借鑒後現代文化等表現語言將這一古老題材忠仆救主義無反顧的復仇主旨予以消解,重構出有別於傳統的充滿探索意義的新作。它們使原作中程嬰犧牲、復仇的行為全然失去了價值。對程嬰看似舍生取義、實則令智昏的行為,提出了近乎抗議的質疑。 

  這一抗議和質疑難免會不被看好。蓋因一部流傳久遠的戲劇,總會依賴觀眾感情的參與。觀眾的感情,也即時代的感情,左右著劇場的效果。生命對任何人都隻有一次,且人人平等。設想,一個垂危且無辜的生命急需救助,有人挺身而出且為此付出親生兒子的代價,況此舉救助的已不僅是某個孤兒,而是300多無辜的嬰兒,還會被認為這是愚忠、是扼殺一個不該舍棄也無權舍棄的同樣寶貴的生命嗎?還會因嬰兒是貴族出身、其父輩因忠奸結怨而不應救助嗎?嬰兒無辜,與父輩忠奸何干?歷史上的忠奸斗爭,也應做具體分析。即便淡化忠奸,也應分辨是非。如果善惡不分、是非不辨、行無准則,且以此為理由銷蝕愛心、善行、義舉,那我們的歷史豈不混沌一團?我們賴以自豪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豈非不復存在?中華民族賴以成長的道義人心豈不化為烏有?還會有值得傳承的民族精神文化遺產嗎?通過改編,在去掉封建糟粕的同時,應保存和傳承值得發揚光大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 

  同一題材的戲曲作品在歷史劇創新和現實主義精神拓展方面,同樣戮力前行。河南豫劇二團的新編豫劇《程嬰救孤》高舉傳統也是現代的仁愛大旗,為不容毀棄的可穿透歷史的人間正義大聲鼓呼。當同一題材的秦腔、京劇早已膾炙人口、被視為經典、廣為傳唱的時候,豫劇《程嬰救孤》在立意開掘、人物塑造和藝術處理上別出機杼,忠奸斗爭甚至正義與邪惡的斗爭不再是它的主題,大報仇的結局也不被強調。舍生取義、一諾千金,成為程嬰及先程嬰而去的義士們不可戰勝的精氣。結局振聾發聵且出人意料。當屠岸賈被擒、眾人期待孤兒報仇時,孤兒沒殺他,而是糾結於畢竟被他撫養了16,讓屠持劍自刎﹔屠拾起劍來,反復默念著還是沒有殺絕”,一劍刺向孤兒﹔程嬰挺身護孤,中劍而死﹔眾痛呼,程嬰卻笑道,我早就盼著這一天,說著向著他神往的天國走去,走完作為一個探索者、跋涉者、超越者和守望者的最後一程,也終於走出人生的煉獄,將深邃的目光拋向我們,看我們怎樣呼他?喚他?笑他?顛覆他?抑或繼承他?《程嬰救孤》以雋美的詩意濃縮了程嬰的人生精華。 

  閩劇與越劇《趙氏孤兒》改編本出自同一作者,直接將有無忠義仁愛之心歸結到做人之本,將親子之愛升華為天地之愛、人類之愛、正義之愛和愛人之愛,彰顯人性,激揚人格,賦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以永恆的審美價值。全劇的雋永在於人性的閃光。改編本著意刻畫了公主庄姬與平民程王氏兩位母親靈犀相通、愛恨與共的親子之情。喪子的共同命運使她們陷入同樣的人生苦境。程王氏用自己兒子的生命換回庄姬的兒子,且以視如己出的超凡母愛將其撫養成人,16年後又撕心裂肺般將已變成生命一部分的養子還給其生母。程王氏的塑造為其它《趙氏孤兒》版本所沒有。改編本對她悲情世界的洞幽燭微,不時撩起觀眾感情的大波。辭孤一場,當即將離她而去的孤兒揭開養母為防世人唾罵而蒙在臉上16年的面紗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天地罕見的美神。她默默地送別兒子,卻吞咽著再次失去兒子的撕心之痛。這難以名狀的悲情之美,足以蕩滌社會的污垢,淨化人們的心靈,拓寬人們認識生命和生活的視野,使人性和正義的主題得到水乳交融的詩化與升華。孤兒的戀母情節如點睛之筆。他是趙家生命的延續,更是仁愛、正義、親情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他有幸回到生母的懷抱,卻為離開養母而悲慟不已,認定程嬰和程王氏同是不可或缺的爹娘。改編本促人遐思:人如何對待生命?兒子如何對待生他養他的母親? 

  泉州木偶劇團根據木偶劇的特點對《趙氏孤兒》進行的改編,自然而新奇。該劇堅守了對程嬰等人舍生取義的褒揚,卻對結尾處大報仇的處理做了有別於原著的修改。當程嬰將深藏16年的秘密向孤兒和盤托出,期待他報仇雪冤、伸張正義時,孤兒不僅殺死義父屠岸賈,報了趙盾一族的血海深仇,更令程嬰不敢想象也不願看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場比16年前屠岸賈有過之無不及的誅殺讓晉國陷入更加駭人聽聞的血雨腥風之中!曾令人同情的正義一方走向了反面,其心性與惡行竟與16年前的屠岸賈一般無二!這是非善惡的輪回啟示我們,不僅善惡是非可以互相轉化,報仇大報仇實是釀成誅殺濫殺的淵藪。社會的進步,應是人文理想的訴諸。仇殺、濫殺的歷史悲劇理應被人性、人文和現代理性所取代。木偶劇將釀成悲劇的教訓指向昨天的歷史,而非陷入更大悲劇的孤兒,將更多的人文關懷傾斜到失意者程嬰頭上——漫天血腥被大雪掩埋,孑然一身的老程嬰,不期然看到從空而降的無數搖籃,諦聽著充斥天宇的喃喃嬰語,這形象地表明封建專制的凶殘雖是難以改變的歷史,令人同情和被人舍身相救的趙氏孤兒也會在數年後由受害者變為害人者,而漫天的搖籃和無邪的嬰語卻代代唱響著善良人性永不滅絕的曼妙歌聲。 

  思辨歷史,面向未來,關愛生命,拷問人生,是趙氏孤兒題材諸多新作的共同點。呼喚正義,褒揚愛心,聚集正能量,弘揚時代核心價值,是其中突出的嘗試與方法。這些作品成就不一,毋需求同,還有新作在前頭,相信歷史孤兒在未來會有更精彩的演繹。

    (本文刊於《人民日報》2013年10月29日,14版)

上一篇: 三個期盼
下一篇: 兩種歷史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