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三個期盼
發布時間:2013-11-06 17:04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3-11-06

康式昭 

 

  以歷史為題材的戲劇創作,創新的依據和分寸是什麼?如何把握真和善、虛與實的關系?衡量其藝術成就的標准又是什麼 

  歷史題材是戲劇特別是戲曲舞台的熱門。我國戲曲自誕生之日起,放眼歷史便成為傳統。行裡人夸劇目豐厚唐三千,宋八百,說不盡的戰列國,是之謂也。積澱深、底子厚,前人寫、今人寫,你寫、我也寫,也帶來了題材撞車炒冷飯等種種困惑。出路何在?這些年戲看得多了,結合自己的思考,對歷史題材劇作提出三點期盼:求新,求真,求深。 

  新穎——藝術創作之基本要求 

  有人說評價歷史人物功績,要看他有什麼超越前人的貢獻。同理,戲劇創作也貴在兩個字:出新。察他人所未察,道他人所未道,見他人所未見,發他人所未發。俗諺說嚼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古賢雲惟陳言之務去,都是說創新是藝術創作的基本要求,是藝術生命力之所在。試想:抄襲他人之作,描紅前人之作,平庸泛泛之作,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嗎? 

  如何出新?從大處說,似乎應該包含兩個層面:思想表達有新視角、新把握、新發現、新開掘,藝術闡釋有新結構、新手法、新語匯、新意境。 

  上海京劇院推出的《廉吏於成龍》(編劇梁波、戴英祿)是代表。它一是擺脫了清官和貪官正面斗爭的習見模式,二是避開了以死相諫、以死抗爭的海瑞式表達,三是把自身廉潔和有所作為結合起來,使廉吏干員循吏)統一於一身,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評劇《胡風漢月》(編劇姜朝皋、張秀元)也富新意:它摒棄了妖魔化少數民族及其領袖人物的陳規,擯棄了大漢族主義的積習,完全立足於民族平等的立場,寫了中原漢族和邊塞匈奴兩個民族之間文化的碰撞、交鋒和融合,寫活了左賢王和蔡文姬兩個強者。一個草原雄鷹,一個中原烈女,他們的結合寫得入情入理、有聲有色,而這一切有充分的史實依據,貼近歷史真實。 

  真實——思考問題之立足點 

  出新幾乎是人們共同的追求,但不是一切冒出來的東西,都是有益的、珍貴的。藝術創作追求的出新, 離不開求真,絕不是無條件無前提的隨心所欲、異想天開、顛覆解構、胡編亂造。就歷史題材而言,出新,必須建立在尊重歷史、遵循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這應該成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立足點和歸結點。其中,掌握和運用好唯物史觀和辯證思考的科學武器,至為重要。 

  晉劇《傅山進京》(編劇鄭懷興)既充分肯定了傅山的文人風骨、狂傲性格,又有意識地淡化和摒棄其反清復明的政治追逐,同時濃墨重彩地展示了玄燁(即康熙)的政治眼光和大度包容,塑造了兩個鮮活的藝術典型。而這,正是唯物史觀的勝利。同樣,話劇《滄海爭流》(編劇周長賦)也寫活了兩個英雄:一個是堅持反清復明、被南明王朝封為延平郡王的鄭成功,他的偉大功績在於從荷蘭殖民者手中奪回了寶島台灣﹔另一個是降清名將、官封水師提督、靖海侯的施琅,他於鄭成功死後從鄭的孫子鄭克塽手中奪取台灣,使之納入大清版圖。絕對對立的雙方,劇作都給予了恰當的肯定。 

  求真的追求中,還往往會遇上兩大問題:。前者,包含著歷史評價和道德評價的關系,要力求二者的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百姓認可的,往往成為世世相傳、代代遵奉的傳統美德,成為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劇作必須抱著敬畏之心,謹慎從事,而不能突破底線,自討沒趣。豫劇《程嬰救孤》(編劇陳涌泉)榮獲了迄今為止所有全國性大獎,關鍵就是在一片解構顛覆聲中,堅持弘揚民族優秀美德,歌頌為正義而舍生忘死、前仆後繼的犧牲精神。 

  的關系,向來明白。沒有虛構難以成為藝術,依樣照錄是寫歷史教材——當然,也會有取舍、詳略。我贊同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主張,不必實有,必須會有。遵循時代生活演進的客觀規律,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內在邏輯,在這個前提下,盡可大膽虛構,盡顯匠心。湘劇《馬陵道》(編劇陳健秋)裡孫臏獄中侍女車前子,婺劇《夢斷婺江》(編劇姜朝皋)中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的紅顏知己柳彥卿,都純屬虛構、無中生有,卻妙筆生花、光彩照人。 

  深刻——藝術質量攀升之關鍵 

  新穎真實之外,還要力求深刻,這是衡量歷史劇思想藝術質量高低的關鍵。 

  川劇《田姐與庄周》(編劇徐芬)處理的幾乎是個寫濫了的題材,這一題材在全國許多劇種裡多表現為色情加恐怖,宣揚的是女人必須從一而終的封建禮教,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列為禁戲。這次川劇的改編不僅剔除了色情與恐怖,而且做了人性化的改造和提升。先是讓庄周領悟田氏女的出軌乃年輕女性的正常要求,過錯在自己,寫下休書,放她一條自謀幸福的生路。繼而寫田氏的毫無出路——久困牢籠,無所依托!楚王孫既然是庄周幻化,如何投奔?走投無路之際,她隻能上吊自裁。生路歸結為死路,何其深沉震撼!婺劇《夢斷婺江》則從太平天國後期驕奢淫逸、增加田賦、逼使百姓反抗的史實中,提煉出了太平軍造反為百姓,為什麼百姓又反太平軍的質問,振聾發聵,催人警醒!委實書寫了一篇藝術版的《甲申三百年祭》。

    (本文刊於《人民日報》2013年10月29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