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天下歸心》的啟示
發布時間:2013-11-06 17:06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3-11-06

王海平 

 

  看似一出老劇,實則充滿新意,這是日前看完由蔡赴朝編劇、張藝謀導演、國家大劇院制作演出的京劇《天下歸心》的突出感受。 

  故事取材於《左傳》,後又見於多種版本。《古文觀止》的開篇就是鄭伯克段於鄢,鄭庄公因母親專寵弟弟叔段甚至要廢長立幼而心生恨意,發誓不到黃泉不相見,後來又為此而後悔,及至在颍考叔的誘導策劃下,和母親黃泉相見。較之於以敘事見長的1926年版京劇《掘地見母》,《天下歸心》對這段歷史掌故的處理,在主題渲染、人物刻畫、舞台呈現等方面都表現出新的特點。 

  天下歸心!把孝心喻為天下之心,確實突出和深化了主題。全劇情節簡單,但人物的心理沖突劇烈,矛盾復雜糾結。鄭庄公在政治倫理層面批評弟弟多行不義必自斃、發毒誓和母親決裂,但在家庭倫理層面尤其是情感層面上則深感不安和後悔,夜不能寐,在人性層面上,充分表現出人的情感本質、源自人類血親關系的情感在反思中的覺醒。無意識變為有意識,那就是孝心。孝心成為母子、兄弟諒解和睦的基礎,厚德載物便有了情感的依據,大愛便成為可信可能的選擇,所以說孝心是天下的心。這差不多是儒家思想的情感詮釋了,而其現實意義更值得人們深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樹立核心價值觀,不可缺了孝心,不可缺了類似於孝心這樣的人的本質情感的認同,因為它是與人類共生的更持久的存在。 

  過去似乎存在著一種誤解,認為中國傳統小說和戲曲長於敘事,拙於心理描寫。其實不然,《天下歸心》就較好地發揮了戲曲抒情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劇中人物塑造從心切入,主人公的不安、苦思這一心路歷程,成為基本的線索。這在結構上與歐洲的古典歌劇頗有相似之處。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便能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名言的美學內涵,文藝形式上的多樣性和內容本質上的一致性是有機統一的,個性與共性是相諧相成的。戲劇界一直在探索的民族化和現代性的命題,也許會從這裡得到啟示。我們在契訶夫的心理劇和布萊希特的復雜人格劇中看到的大師們的戲劇理念,在中國的戲劇裡不也是蹤跡赫然、清晰可見嗎? 

  劇作在舞美上也頗具意境。一輪彎月,和主人公心境遙相呼應,准確地營造了情境氛圍。以破門而入表現攻伐,較之於純靜態的傳統舞美手法,也更多變化。寫意與寫實手法在交錯使用,觀眾悄悄地接受並欣賞著這樣的處理。將這出戲置於戲曲發展的長過程來看,在繼承中嘗試創新,不也是一種突破嗎?

    (本文刊於《人民日報》2013年11月05日,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