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記者王立元 實習記者薛帥報道:2013年12月,由文化部藝術司和北京市文化局聯合主辦的2013全國昆劇優秀劇目展演暨首屆當代昆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匯報演出在北京舉辦。其中,“名家傳戲——首屆當代昆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匯報演出暨全國昆劇青年演員展演”和“名家傳戲——第二屆當代昆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拜師儀式”因為關乎昆曲的傳承發展而引起廣泛關注。
近百年來,“百戲之祖”昆曲曾幾度瀕臨絕境,自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到當前全國昆曲院團基本完成新老藝術家隊伍的交替換代,不但讓昆曲人逐漸找回了尊嚴和自信,也讓昆曲實現了活態傳承,而這其中離不開文化部在振興發展昆曲藝術中所啟動的各項科學保護措施。
讓好戲代代相傳
在“首屆當代昆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匯報演出暨全國昆劇青年演員展演”中,各大昆劇院團紛紛使出看家本領,好戲輪番上演,如北方昆曲劇院的《長生殿﹒哭像》、上海昆劇團的《牧羊記﹒望鄉》、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爛柯山﹒痴夢》等。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表示:“這次展演是對當代青年昆劇演員的一次全面檢閱。專家們對這一屆青年演員展演的效果評價很高,這充分說明這些年來,國家、院團以及社會各界對青年演員的培養確實卓有成效。”
“第二屆當代昆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拜師儀式”充滿了溫馨,28位青年昆劇演員正式拜在了馬玉森、王世瑤、沈世華等13位昆劇名家門下。當前輩給予後輩贈言和寄語時,沈世華說:“昆曲是我一生的追求,我要把十幾位‘傳’字輩老師教給我的戲,都傳給你們。”
“一對一”的傳承模式,有利於將昆曲藝術中最為精華的部分薪火相傳,對於青年演員充分調動自身積極性和提高表演水平都有很大幫助。江蘇省蘇州昆劇院院長蔡少華表示:“如何把昆曲一代代地傳承下去是當下一個核心問題,應鼓勵青年演員不僅要把自己視為一名演員,同時還要成為昆曲藝術的一名傳承人。”
收徒傳藝工程見成效
一個劇種要生存和發展,既要推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劇目,更要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領軍人物。“當代昆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是文化部於2012年6月啟動的。“一年多來,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不僅所規定的傳承劇目,如侯少奎的《單刀會》、《夜奔》,蔡正仁的《小宴》、《見娘》,汪世瑜的《亭會》、《折柳陽關》等教學工作都如期、高質量地完成,而且通過建立新老藝術家這種拜師學藝、師徒相承的關系,使青年演員有更多的機會得到老藝術家們的口傳心授。”文化部藝術司戲劇曲藝處處長呂育忠說,“由國家和政府專門舉辦單劇種、高規格的收徒傳藝工程,不僅在昆曲600年的發展史上是罕見的,而且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戲劇藝術發展中也是少有的。未來,我們還將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青年人才培訓成果匯演和優秀青年藝術家個人專場系列演出,努力為青年人才的成長提供更多展示其藝術才華的平台。”
而對於老一輩的昆劇表演藝術家們而言,他們在傳承昆曲藝術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無法回避的難題。楊鳳一說:“當前昆曲藝術傳承最大的問題是師資問題。隨著近幾年政府及院團的推廣,學習昆曲的青年學生越來越多。而與此同時,能夠真正傳道授業的老師卻很有限。一些老藝術家年事已高,身體都不太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能夠出面,以獎勵形式或是在其他保障方面給予老藝術家們更多的扶持,則可充分調動其教學的積極性。”
連續5年全方位培訓
由於諸多歷史原因,全國昆曲院團都曾面臨人才缺乏、創作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
從2005年開始,文化部、財政部就啟動和實施了“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其主要內容除了對劇目的搶救性保護之外,加強昆曲人才隊伍培養和建設也是重中之重。根據《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方案,從2005年開始,分別在浙江、上海建立了昆曲創作人才培訓中心和昆曲表演藝術人才培訓中心,並連續5年分別舉辦了5屆編、導、音、美昆曲創作人員培訓班和各行當的昆曲表演藝術人才培訓班,共有170余位創作人員和200余位優秀青年演員接受了集中培訓,如今他們已日漸成為昆曲舞台上的中堅力量。
“用連續5年時間舉辦單劇種、全方位的培訓工作,極大地推動了昆曲藝術人才梯隊的形成。目前全國昆曲人才隊伍已逐漸形成了以蔡正仁、汪世瑜等老藝術家為核心,以王芳、楊鳳一等中生代演員為骨干,以俞玖琳、沈豐英等第四代、第五代後起之秀為後備力量的人才結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何玉人說。
如今,“青春版”古典昆曲已成為昆曲演出的一大品牌,青年觀眾日益成為觀賞昆曲的主體。舞台上下眾多的年輕守望者,賦予了昆曲藝術以新的活力。“昆曲的傳承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才的數量是否充足、結構是否合理、素質是否優良,以及激發藝術創造力的機制是否健全。我們應該遵循藝術規律,繼續加大對創作人才和表演人才的培養,確保昆曲藝術後繼有人。特別是要通過定期舉辦全國性的培訓班和有影響力的昆曲活動,努力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平台。”楊鳳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