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根據中央關於對雲南魯甸“8.03”地震抗震救災的指示精神,文化部針對雲南省文化系統抗震救災,災後重建等工作做出統一部署,通過捐款捐物等舉措支持文化系統的抗震救災,為災區群眾戰勝困難,重建家園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10月25-26日,文化部藝術司專門組織藝術家小隊赴雲南魯甸地震災區,在魯甸縣龍頭山鎮、魯甸縣城及昭通市昭陽區為災區干部群眾和一線抗震救災人員連續獻上3場慰問演出,這是文化部為災區災後重建工作做出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貫徹落實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的實際行動。藝術家小分隊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支持承辦,人員涵蓋了歌曲、戲曲、魔術、脫口秀、相聲等多個藝術門類,有總政話劇團著名話劇演員魏積安、梅麗萍,國家京劇院著名老旦演員袁慧琴,中國音樂學院男高音歌唱家丁毅,武警文工團著名曲藝演員張保和,知名相聲演員宋德全,青年歌手董蕾蕾、曹雪、黃訓國,嶄露頭角的魔術演員於點兒,還有來自四川的曲藝散打演員叮當。這也是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後兩個多月時間內第一支慰問演出團隊,為了更好地完成好演出任務,藝術家們精心選擇了自己的代表作品,為魯甸人民和廣大抗災部隊官兵帶來了溫暖,更給他們送去了戰勝困難的信心。
四川曲藝研究院的“巴蜀笑星”叮當表演的諧劇《我的未來不是夢》詼諧幽默,中國歌劇舞劇院青年歌唱演員曹雪《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聲裡飽含真情,中國武警文工團張保和表演的抗震民謠《中國雄起》讓人熱血沸騰,國家京劇院袁慧琴帶來的京劇《紅燈記》選段,令在場的觀眾大呼過癮﹔由魏積安、梅麗萍表演的小品《樓台新曲》,為觀眾展現了一個更加美好的魯甸,良好的祝願猶如一股溫泉,注入到魯甸人民和抗災官兵的心中,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丁毅演唱的《感恩》,聲情並茂,感情真摯﹔中國鐵路文工團魔術師於點兒的表演神秘新奇,令在場的觀眾瞪大了眼睛,連聲驚嘆。
為增強演出的互動效果,藝術家們紛紛走下舞台到觀眾中進行表演。汽車組搭的臨時簡易舞台成了舞台背景,觀眾席成了演員們的360度旋轉舞台,坐在後排的學生們更是站在板凳上翹首觀看中國武警文工團張保和表演的抗震民謠《中國雄起》,當張保和在觀眾席間高呼“魯甸雄起、雲南雄起、中國雄起”的時候,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將手臂舉過頭頂,緊握拳頭一齊呼喊“雄起、雄起……”,如濤的聲音在整個龍頭山谷間回蕩。
來自北京社工隊的楊寶偉在演出現場激動地說:“心理醫師輔導的效果不一定比演員現場為他們表演節目的效果好,他們需要歡笑,需要哪怕是一點點的放鬆,你們的到來對於他們來說太重要了。”一直戰斗在抗震救災一線的一名武警戰士說:“兩個月來,安置點房屋基本得到了解決,但心靈的重建比物質的重建更重要,這台演出極大地鼓舞了災區人民重建美好新家園的信心和決心。”
慰問演出四天三夜,行程六千多公裡,雖行程緊張,但災區的所見所聞也感染著每一位藝術家。大家紛紛表示:“與基層觀眾的近距離接觸,也給我們演員一個相互給予、相互促進的機會。觀眾們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這是物質不可能達到的效果。而他們對文化的熱愛也觸動了我們,使我們意識到,藝術家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就是為基層服務。”藝術家們一致將此次慰問演出作為踐行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講話主要精神的一次具體實踐,表示貼近生活是創作表演的源泉,堅持走群眾路線文藝創作才能“不跑偏”,要把深入基層調研、採風作為文藝創作的“必修課”,讓文藝創作真正成為群眾文化生活不斷得到滿足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