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策法規司
政策法規司
改革發展動態第345期
發布時間:2015-03-18 15:29 來源: 編輯:政策法規司
信息來源: 2015-03-18

  

  改革發展動態

  345

  文化部政策法規司改革指導處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資訊部                           2015年3月17

  

   

  “兩會”特輯:代表委員談文化

   

  ※編者按※

  全國兩會於315日正式閉幕,代表委員們從實際情況出發,參政議政,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引發廣泛關注。其中傳統文化保護等文化領域的話題成了“兩會”期間的熱點。本期《改革發展動態》整理了“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對於文化領域熱點話題的看法和意見,供讀者參閱。

  以下內容不分先後順序。

   

※傳統文化和非遺保護※

全國人大代表、集寧一中校長李一飛

  在語文教材中應增加大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目前,語文教育更多強調的是語文的工具性。特別是現在的中學語文教育缺少人文性,死的東西太多,活的東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許多美好的東西變成死記硬背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悲哀。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材中增加大量的國學經典,如四書五經、《論語》等經史百家,以“傳道”作為其目標,將學習中華文化的精髓作為語文教育的基本理念。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中華教育會副會長李沛霖

  呼吁強化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現在的青少年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對中華傳統的東西不太關心。很多青少年對“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等如數家珍,而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卻說不出來,即便知道也不清楚其來由及文化內涵。這反應了我們的思想逐步西化,或者說中華文化出現了“異化”現象。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作家協會主席歐陽黔森

  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文化軟實力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這一提法非常有深度,如果一個民族是“O型血”文化,輸入其他血型就會危及民族存亡,文化衰弱民族就會“貧血”,隻有民族文化血脈純正健康,民族才能繁榮強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藝委會主任李延聲

  像黎錦這類非遺項目,在生產性保護上,應實行稅收扶持政策,以使其能夠傳承和發展。建議國家稅務主管部門盡快將非遺生產性保護減免稅收政策納入工作程序,在工作步驟上可以選擇一些老少邊窮地區非遺手工項目進行調研,開展對海南黎錦等生產性保護項目實行減免稅的試點。

   

※對外文化交流※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

  建議在絲路基金中設立公益性的絲路文化專項基金,參照國家藝術基金方法,資助保護絲路文化遺產、弘揚絲路文化精神的項目。要讓絲綢文化遺產在(一帶一路)當中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充分開展國際合作,利用中國已有平台(如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以及其它平台(如“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港口、園區等),充分利用絲綢之路沿線博物館的資源和文藝院團的功能,講好絲綢與絲綢之路故事,把以絲綢之路展覽、表演以及數字產品推向海外。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淑芬

  如果說我們一個企業一個企業的去宣傳,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不但花費大,困難也很大。一個企業與一個國家打交道很困難,但如果文化部、文化館或者一些文化職能部門將文化企業整合到一起“走出去”,既省費用,而且宣傳效果更好。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趙季平

  我常講我們必須用自己的母語和世界對話,這個母語是什麼,就是中國的風格。所以正是因為這樣,你的作品才能夠被世界上被眾多的接納、而且喜歡。中國的音樂走出去,必須拿出好的作品,讓他們喜歡,讓他們自己去全球去巡演,這比你說一千句話都強。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戶思社

  中華傳統文化在陝西的積澱,還有紅色文化在陝西的積澱,我們應該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更好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文化,通過我們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過我們的向西開放戰略,凸顯出中國文化的力量。所以我覺得陝西是應該大有可為的去做事情,這樣一個機遇就擺在我們面前。

   

全國政協委員、演員鞏漢林:

  建議國家制定大的發展戰略,比如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時,應將宣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進去。要建立健全文化立法,讓文化在和諧、法治的環境中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校長 李建保

  文化產業是一個大眾化的產業,要讓老百姓接受,而且很多場合下要變成產業的話,這個產業的發動和受益者應該是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喜聞樂見很重要。因此機制上要放得更開一些,讓各種不同層面的老百姓對文化的訴求都能夠得到滿足,既有高大上,也有草根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蘇州評彈團副團長盛小雲

  隨著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已具備進行文化市場消費的經濟能力,但當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仍相對滯後,難以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議政府以演藝文化產業為突破口,著力發展演藝、電影、網絡等適合鄉村的各種文化產品,做大鄉村文化這塊蛋糕,同時也為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團總裁王亞非

  意大利80%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在中國,很多經費如科研經費是中小微企業申請不到的,政府應該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將減稅政策“精細化”來保障和促進處於起步階段的文化企業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

  對比美國和韓國等地的融資方式和稅收優惠政策,我國影視產業急需建立健康有序的金融支持和投融資體系。建議國家引導建立健康有序的影視投融資體系、確保電影專項基金落實引導產業發展的作用,以及通過稅收手段促進我國影視產業發展等。

   

※公共文化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館長盧雲輝

  我國大約43.7萬人才擁有一個公共圖書館,全國人均的館藏量隻有0.55冊。相當一部分的城鎮有65%的人,就從來沒有去過公共圖書館,超過20%多中小學生沒有去過本地的公共圖書館。我們經濟總量屬於世界第二的狀況下,我們的閱讀水平跟它極不相稱。希望國家能推動全民閱讀,播撒“書香”的種子。

   

全國政協委員、央視主持人白岩鬆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擠壓了報紙、雜志的生存空間,銷售量下降,經營者收入降低。此外,出於安全、城市規劃等多種想法考慮,在很多城市,政府對報刊亭採取關停遷挪。但報刊亭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是城市文化之窗,現在報刊亭不僅不應該消減,國家相關部門還應該大力扶持,拓寬其經營范圍,將其打造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報刊亭不僅不該消失,反而應該升級發展,引領生活方式。

   

全國政協委員、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副總經理吳志明

  實體書店作為一個城市和地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公共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彰顯著城市的文化品位,更是文化“軟實力”的載體。大批實體書店的消失,將會給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帶來損失。

  在韓國,政府規定網絡書店書價必須與實體書店同步,不得低於八折。在法國,政府禁止圖書打折,讀者無論通過哪種書店購書,價格都一樣。在德國,政府規定一本新書上市後,必須先在實體書店銷售一段時間後,才能在網上書店銷售。

   

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余輝

  建議在文物系統裡成立博物館發展研究所(室),組織專業人員(博物館干部、專家和學者)對博物館過去的發展歷史,進行歸納和總結,留存富有教益的經驗和教訓﹔對博物館現行發展的瓶頸問題開展調研、統計、分析,提出可行的措施和方案,供有關領導決策﹔對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提出預測,對即將出現的問題發出警示,提出具有戰略價值和建設性的報告。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劉新成

  一些地方的文化部門在提供文化產品方面與百姓的文化需求有不對接現象。許多農村書屋存在使用不足問題,大部分書由圖書管理員或所在的縣鄉定向採購,雖然都是新書,但跟農民的閱讀口味嚴重不相符。與此相反,諸如地方戲等廣受農民歡迎的文化項目則缺乏資金支持,無法發展。建議地方在公共文化項目建設方面多與老百姓的需求對接,多“接地氣”。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

  盡管博物館教育活動很受學生喜愛,但據實地調研和了解,全國多數地區組織中小學生到博物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學校對學生安全有所顧慮、活動經費比較缺乏、缺乏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未形成長效機制等等。建議教育和文物部門共同建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長效機制,鼓勵和引導中小學校師生充分利用博物館開展課外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顧問陳萬雄

  書店要從單純經營圖書場所變成文化中心。書店不僅要有圖書,而且要有相關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比如沙龍、講座、咖啡廳等。圖書唯有與文化產品融合,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讀者去書店不僅僅是為買書,還可以通過讀書和體驗相關文化產品,了解最新文化趨勢,獲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享受。此外,書店也應該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背景,要結合線上線下銷售,探索虛實結合的經營模式。

   

※文藝創作※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協副主席邊發吉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衡量一件文藝作品是不是精品,不僅要考慮它是不是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水准,更重要的是考慮它能否與群眾情感共鳴,能否真實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樂,能否引領時代風氣。

   

全國政協委員、滄州市政協副主席何香久

  好的文藝作品一定是能夠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作品,一定是又叫好又叫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作品。多生產這樣的作品,才能推動文藝繁榮發展。繁榮文藝事業,需要與時代同頻共振、為時代寫照的文藝佳作。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文化廳副廳長高雲

  所謂的文藝高峰,是由文藝精品與文藝人才構成,杰出的藝術大家是其最為顯著的標志,文藝領軍人才,是最接近文藝高峰、最有力的沖刺者。選配好文藝領軍人才,是引領文藝發展,出精品、出人才的需要。選配好文藝領軍人才,就握住了出精品、出人才的“金鑰匙”。選配好文藝領軍人才,還是營造一方“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文藝生態的需要。選配好文藝領軍人才,就會避免出現武大郎開店或拉幫結伙的現象,就會讓一方的文藝生態風清氣正、生氣勃勃,就有利於文藝創作、有利於人才涌現。

   

  (綜合《新京報》、《貴州日報》、《河北日報》、《深圳特區報》、《中國文化報》、中國經濟網、人民網、中國新聞網、央廣網、中國發展網、雅昌新聞網等媒體報道)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文化發展動態和簡報”。

  歡迎將相關素材和意見建議發送至郵箱:wenhua@ ce.cn

  贈有關領導同志參閱

  

  主編:鄒一鳴 成琪 責任編輯:邵希煒 高翔宇 聯系電話:010-8102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