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黨建工作 > 基層黨建
基層黨建
如何向世界傳播中國夢
發布時間:2015-10-29 10:15 來源: 編輯:機關黨委
信息來源: 2015-10-29
  文化部黨校春季處級干部進修班第四小組第一單元研討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拓展訓練、兩個帶來、三個轉變帶給我們的感受﹔第二部分是大家聯系各自的工作實際,圍繞單元研討的第一個選題,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了深入闡述。下面就第二部分的研討匯報總結如下:楊凡就堅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談了自己的感想﹔白海天就中國夢闡述了自己的理解﹔許凱通過兩岸故宮的比較談了文化自信的確立﹔趙玉龍談了在十八大精神的引領下,如何把中國傳統音樂發揚光大,傳遍世界每個角落﹔張向華發言的主題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出中國獨一無二的民族音樂之聲﹔韓險峰談了如何用十八大精神指引文藝創作,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吳京波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問題暢談了自己的想法。本組成員都是從自己熟悉的動漫、電影、文物、文化創意產品、音樂、網絡游戲、藝術品的發展情況出發,結合自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內涵的理解,深入分析了文藝創作中存在的三個層面的問題,即如何把握民族性與世界性、文化自主性與政府扶持、文化自信與國際傳播之間的關系。

  匯總本組成員的觀點,就如何向世界傳播中國夢這一主題表達我們的認識和想法。中國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夢想具有旗幟性的感召力,能夠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含有邁向命運共同體共生共榮的科學理念。中國夢既是面向中國本土的,更重要的是面向世界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在於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中國硬實力的崛起,還需要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軟實力的崛起不僅依賴先進的社會制度的創制,還必須要有科學的核心價值觀來給予貫穿和統領。

  第一,文化自信承載中國夢,通過弘揚民族文化主體性來向世界傳播中國夢。自信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關鍵詞。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被殖民、被壓迫、被掠奪的歷史。從1840年到新中國成立為止,中國人民被挨打受氣了近一百年,所以在這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不自信深深嵌入了中國民眾的集體無意識。不自信是中國人的常態。但是,我們要知道,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恰恰就是在政治和經濟上反抗並成功擺脫西方列強和日本殖民侵略的過程中形成並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的主題由原先的革命與戰爭轉變為和平與發展,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又再度引領中國人民用了三十年時間迅速成長和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我們完全具備自信的客觀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總書記強調宣傳中華文化要注重中國特色,中華文化內涵要堅持文化標識。由此可見,增強文化自信是中國夢的驅動力。雖然中國經濟崛起了,事實上,我們仍然身處西方的強勢話語體系下,那麼,我們怎麼做呢?我們需要將民族特色作為亮點來建樹,找到世界性和本土性的結合,尋求某種有利於建構本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平衡。我們不能以泯滅民族性來作為通往世界性的手段和途徑,而是需要以堅定而自信的態度來向世界傳播中國夢,輸出文化軟實力。

  第二,存異傳播的同時還要具有求同思維。這一觀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國家、社會與個人層面達成共識﹔另一方面在本民族和人類共有價值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中國夢的闡述其實等同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簡單地說,公民個體層面追求真善美,社會層面追求自由和平等,國家層面為人民幸福提供發展助力。可以說,人類共通、共享的價值觀,其實已經融入了24字的表述之中。24字的表述是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是理論框架,是對每一個個體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的規范。那麼,我們的文藝創作需要從人文主義角度予以思考,需要感性的轉化。

  劉奇葆部長認為,中國夢的宣傳要得其大而兼其小。也就是說,妥善處理好宏觀與微觀的關系。文藝創作就是讓國家的宏觀層面與個人的微觀層面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成一種共識。讓中國夢成為中華民族集體的復興夢的同時,也要表達出普通百姓可以觸摸得到的人生理想和感性訴求,這樣才能具有普遍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文藝創作在內容創意上擴大和覆蓋到公共事務、公眾輿論,打造公共性品質,以提升利害關系。注重強化個體責任感、使命感和反思意識,弘揚超越自我、敢於擔當的精神。通過私人與公共領域的互動、對話來加強公共性品質,可以發揮社會公器的角色作用,引起廣泛參與、交流與互動,為其增添商業價值。

  第三,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化,著眼於現代意識來向世界傳播中國夢。在思維觀念上,我們不僅要關注東方與西方之別,還要著眼於傳統與現代的距離。傳統文化的確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是我們對傳統文化也不能沒有辨析地盲目地繼承,我們還要讓其與現代化的生活以及我們中國未來的發展做一個有效的結合。判斷一個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標志就是看它所分享的終極價值關懷和內在精神探求,是否滿足了文化持有者內部以及與外部的精神溝通問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要為個人提供不斷生長的空間。古典政治理

  想需要轉化為個人在現代社會探尋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我們的文化如果以關注個體、尊重彼此人格和權利作為目標來建構,才可以與其他國家的文化進行對話、溝通。

  我們要想向世界傳播中國夢,前提就是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獲得中國公民的普遍性接受。按照公民社會的權利與義務,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換。文藝創作不僅需要充當文化傳播者,還要轉變為文化建設者,進行現代文化的思想啟蒙。

                          儲雙月供稿(學員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