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團委積極落實團中央“紫光閣”實習計劃
為加強青年人才培養,引導青年學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實際工作中了解國情、認識社會、提升能力、堅定理想信念,團中央與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在文化部試點開展了2014年大學生中央國家機關實習計劃(簡稱大學生“紫光閣”實習計劃)。文化部作為“紫光閣”大學生中央國家機關實習計劃第一批試點單位,共接收了8名朝氣蓬勃的大學生。他們分別來自清華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央財經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4所重點高校。從2014年7月21日至8月21日,這8名大學生在文化部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在實習期間,他們被分別安排在文化部相關司局和部門。實習時間雖然隻有一個月,但同學們一致反映收獲很大,受益匪淺﹔文化部對同學們出色的表現也給予高度評價。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領導高度重視。文化部團委在接到相關通知後,把情況及時上報部機關黨委。經黨委領導批示後於7月4日以機關黨委的名義向我部機關司局發出《關於商請接收大學生到文化部實習的函》。經與各司局認真協商最終選出8個實習崗位提供給來自清華大學等4所國家重點高校的8位實習同學。文化部的這8個崗位分別是辦公廳秘書處、辦公廳秘書二處、文化產業司政策規劃處(2人)、公共文化司政策規劃處、公共文化司事業發展處、公共文化司權益保障處、財務司辦公室,這些司局和處室都是文化部特別重要的業務核心部門和崗位。
7月22日,部團委召開了大學生暑期到文化部實習活動見面會,部直屬機關黨委領導、各設崗司局處室領導出席。部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申康對前來我部實習的大學生談了四點希望並鼓勵大家在實習崗位上要多聽、多看、多了解,要看有所感、思有所悟、干有所得、學有所獲,不虛此行。學生代表王義鵬同學代表全體實習同學表示在實習期間一定會遵守工作紀律、服從領導安排,力爭在實際工作中提高認識、提升能力。文化部團委書記白海天主持見面會,介紹相關情況並代表部團委感謝相關司局對這項活動的支持。
二、周密組織安排。一是協調實習崗位。機關黨委的領導同志明確提出,要切實組織協調好具體實習崗位,特別是要動員和協調核心業務部門參與到這次實習活動中來,盡可能將那些接觸業務多、鍛煉成長快的工作崗位提供給實習大學生。為此,在機關黨委的指導和幫助下,機關團委與部機關的主要業務司局和部門進行了協調溝通,最終確定將辦公廳秘書處、辦公廳秘書二處、文化產業司政策規劃處、公共文化司政策規劃處、公共文化司事業發展處、公共文化司權益保障處、財務司辦公室這7個部門,作為實習大學生的實習部門。二是提供便利條件。7月21日啟動儀式結束後,部團委在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現場召開了一個簡短碰頭會,給大學生們簡要介紹了文化部的基本信息,幫助他們對文化部有了一個初步了解。各司局處室領導對各位實習生進行了相關的業務培訓。同時,各司局積極為學生辦理了出入證並對實習期間的工作餐作出安排,為學生順利完成實習計劃提供了完善的保障。
三、創造實踐機會。在一個月的實習實踐中,有關司局和部門根據自身工作特點,為實習生們安排了相應的工作崗位,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比如,在辦公廳秘書處的實習生,參與了文化部簡報的撰寫、新聞信息培訓班的組織以及文化部季度例行發布會的籌備。在辦公廳秘書二處的實習生,參與了老部長口述史的錄制工作、整理原文化部副部長呂志先同志革命歷程、與二處同志一同探望原文化部代部長周巍峙同志,參與辦公廳全體干部大會以及分享論壇。在財務司的實習生,參與了更新財務司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從一個外出學習信息系統的操作的實習生成長為財務司教同事使用系統的老師,使原有雜亂的手工數據成為系統裡完善有序的信息數據。在文化產業司、公共文化司的實習生,從小到文件復印、資料校對、下發通知,大到撰寫報告、起草文件、測算資金,每日的工作忙碌且異常充實,同學們在實踐中對文化部業務工作有了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一個月的實習生活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工作中同學們揭開了中央國家機關的神秘面紗,親身體驗了其工作運轉情況,在增進對部委工作了解、提高自身認識、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礎上,更感受到了部委機關工作人員的熱情溫馨、嚴謹敬業和誠懇務實。
四、豐富實習經歷。文化部還利用自身優勢,為實習生們提供了多種實踐途徑,以此豐富其實習經歷,增長其見識閱歷。比如,組織了全體參與“紫光閣”實習計劃的同學們參觀了恭王府,在讓大家接受歷史文化的熏陶的同時加強了彼此之間的交流。我們還安排實習同學參觀了國家博物館。通過參觀,實習生們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
在一個月的實踐中,文化部盡可能地為實習大學生們提供了“政治觀察、業務實踐、特色交流、分享傳播”的平台和機會,讓實習同學更多地融入到文化部這個大環境,接觸機關工作,感受機關文化。同時,實習大學生們也給所在部門帶來了青春和活力。實踐充分證明,組織開展“紫光閣”大學生中央國家機關實習活動,是培養鍛煉當代大學生盡快成長成才的一種極好形式,也是創新共青團工作的有益探索,應作為一項長效機制繼續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