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實施,產業支撐,統籌協作 廣東文化扶貧顯成效
發布時間:2019-03-13 10:01
來源: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2019-03-13
近年來,廣東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文化扶貧的總體目標,立足廣東省實際,充分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精准實施,提升廣東省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水平。出台《廣東省文化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三年攻堅的實施方案》。圍繞廣東省“十三五”期間前三年時間集中力量脫貧攻堅,後兩年鞏固提高的思路,確立廣東省文化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三年攻堅的目標任務,立足廣東省實際制定文化扶貧各項具體措施,充分發揮多方協同作用,倡導鼓勵社會積極參與,為有效實現貧困人口的基本文化權益給予有力保障。實施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攻堅做強工程。在基本實現省、市、縣、鎮、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的基礎上,2018年啟動實施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攻堅做強工程。目前全省32個未建“三館”中,有1個館已建成,有16個館已確定新館選址,有13個館擬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改擴建﹔24個未達標“三館”中,有5個館達到二級館以上標准,6個館基本達標,9個館已確定選址,4個館正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改擴建。加快推進貧困地區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建設。啟動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試點,至2017年共完成1個國家級和3個省級試點建設,至2018年底共投入28864萬元扶持粵東西北貧困地區建設2406個示范點,全省共建成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5633個,覆蓋率為99.33%,2277個省定貧困村中有2174個建成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5.48%。提升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通過鄉鎮(街道)文體廣場示范點建設、鄉鎮文化站服務效能抽查和綜合治理、文化館站評估定級等手段,助推粵東西北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和提檔升級﹔推進貧困地區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試點建設,目前全省已建成兩批共48個總分館試點,建成圖書館總館72個(其中粵東西北地區32個)、分館729個、服務點2265個﹔建成文化館總館58個(其中粵東西北地區25個)、分館413個、服務點1152個。不斷豐富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創新舉辦了“同飲一江水”——打工者歌唱大賽、公共文化服務“三百工程”、戲曲進農村、“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等一大批文化品牌活動。開展年度群眾文藝作品評選和群眾藝術花會,打造了7個戲劇曲藝試排試演和5個音樂舞蹈創排基地,繁榮發展貧困地區群眾文藝創作和展演,提升貧困人口公共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二是產業支撐,助推廣東省貧困地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開展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及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認定工作,夯實助推貧困地區文化產業發展著力點。潮州古城、梅州平遠縣“曼陀山庄”等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項目被認定為廣東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茂名市六韜珠寶創意產業園、梅州市大埔陶瓷創意產業園、汕頭市歐美文化小鎮獲列入創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名單,獲得資金補助、專家幫扶、動員優秀企業對接等方面支持。搭建文化產業發展平台,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扶持粵東西北地區通過參加深圳文博會等會展平台,宣傳本地文化品牌和文化項目﹔支持和指導雲浮石文化節、英德紅茶英石旅游文化節、梅州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博覽會等地方特色文化會展活動。與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中信銀行等聯合召開文化產業相關行業協會、企業座談會,通過文化金融合作對接活動,鼓勵金融機構及民間資本加大對粵東西北的支持,推動形成以當地特色文化及旅游資源為依托、以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為支撐的可持續發展扶貧模式。
三是統籌協作,強化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活化利用。進一步挖掘貧困地區的文化遺產資源。公布《廣東省貧困村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目錄》《廣東省貧困村可開發利用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目錄》,印發《廣東省貧困村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指引(2018-2020)》,為貧困村的文物保護工程開通綠色通道並給予經費支持。開展鄉村不可移動文物資源調研,積極推進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推動各項大型文化體育活動的舉辦和文創產品的開發。加大對貧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扶持力度。對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發放年度補助專項經費,對貧困地區非遺代表性項目加大專項資金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貧困地區非遺的整體性保護工作,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8年爭取中央財政700萬元用於實施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並設立觀察點,省財政向每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撥付80萬元,結合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鄉村振興和精准扶貧,編制總體規劃和實施項目保護。加大對貧困地區非遺的宣傳傳播,結合重要節慶廣泛開展非遺進鄉村、進社區等活動,推動貧困地區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發揮非遺優勢資源,助力精准扶貧脫貧。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駐廣東潮州傳統工藝工作站與貧困鄉村“聯姻”結對子,先後助力100個貧困家庭脫貧。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與廣州市啟聰學校等合作共建“教育傳承基地”,開展“非遺進課堂﹒大師一百講”系列活動,助力精准扶貧並為活化非遺培養更多生力軍。省非遺法援律師團赴梅州蕉嶺縣等欠發達地區啟動重點非遺項目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試點工作,運用知識產權手段推動非遺扶貧,提升相關產業發展。深圳、珠海、佛山等市與貴州、新疆、四川、雲南等對口幫扶地區廣泛開展非遺交流活動。廣州大學作為全省首批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參與高校,先後為新疆哈密地區的繡娘學員們舉辦了5期培訓班,對當地非遺傳承及帶動就業發揮明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