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5月5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名列其中。這是廣東省獲得的第七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獎項。 由於疫情原因,“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改為網絡會議的形式直播評審,這是三十年來首次利用“五一”節假日舉辦的“假期雲考古”,備受關注,影響甚廣。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是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國內文博考古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分別為: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台、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台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據統計,2019年國家文物局批復的考古發掘項目共計1096項,年度考古發掘項目首次超過1000項,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南海I號”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其沉沒地處在廣東中部通往西部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也是古代中國通往西方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結構完整的水下遺存,在文物、船體、社會關系、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蘊藏著極其豐富的信息。巨量外銷瓷、大量手工藝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眾多金銀銅貨幣的發現,顯示出宋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已涉及到海外貿易體系,呈現了南宋時期海洋活動的繁榮景象,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繁盛的歷史見證。考古專家認為,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工作前後歷經近30年,從水下調查、整體打撈到發掘保護和公眾展示,是世界水下考古界的經典之作,也見證了我國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水下考古學科的發展歷程。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是此次入圍終評的唯一水下考古項目,也是繼遼寧庄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和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之後,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此前,廣東汕頭“南澳I號”明代沉船遺址曾入選201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為首個入選該獎項的水下考古項目。
從1987年發現古船,到2007年整體打撈,2014年全面發掘保護,再到2019年船艙內文物挖掘完畢,“南海I號”的水下考古工作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南海I號”採用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整體打撈方法,使用巨型鋼沉箱將800多年前的南宋古沉船從海底整體打撈上岸,於2007年成功移入位於陽江十裡銀灘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內保存。2014年,“南海I號”開啟沉船保護發掘,至2019年8月,完成船艙內文物的清理工作,沉船中出水文物精品達18萬余件。
該項目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此前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的六個考古發掘項目(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高明古椰貝丘遺址、“南澳I號”明代沉船遺址、郁南磨刀山遺址、深圳屋背嶺發掘、英德青塘遺址發掘),均獲評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上一篇: “雲海選”助南粵青少年保護傳承非遺 |
下一篇: 佛山市以“五個到位”推動“五一”假期文旅市場安全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