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廣東
廣東
廣州:讓文化力量“看得見”
發布時間:2024-11-07 10:3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11-07
  場館是文化的“容器”,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載體。近年來,廣州大力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效能,讓文化投入、文化基建真正轉化為“文化力量”,先後建設了一批文化新地標和“文化客廳”。
  與場館設施建設同步更新的,是市民群眾對更高層次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讓文化力量“看得見”,公共文化共同體的廣州經驗已轉化為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的省域政策。
  11月6日至7日,2024年中國文化館年會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辦。作為東道主,廣州市精心准備了中國文化館協會10年全國巡展、全國文化館行業青少年美育建設成果主題展、廣州象牙雕刻展、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群眾文化展演等活動,向全國文化館同行展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和城市魅力。
  廣州市文化館是本屆中國文化館年會的舉辦地,也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廣州市文化館館長董敏介紹,廣州市文化館新館自2023年開放以來,已接待群眾超過230萬人次,今年已開展線上線下文化惠民活動超過2000場次。深秋時節,廣州市文化館通過文藝演出、非遺體驗、藝術展覽等多彩活動,吸引市民游客踏秋賞景,感受文化滋養。
  場館是文化的“容器”,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載體。近年來,廣州大力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效能,讓文化投入、文化基建真正轉化為“文化力量”,先後建設了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廣州圖書館、廣州粵劇院、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等一批文化新地標。目前,廣州共有區級以上公共文化設施近200處,天河濕地文化角、尚榕美術館等新型文化空間成為“文化客廳”。
  與場館設施建設同步更新的,是市民群眾對更高層次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近年來,廣州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年均組織閱讀推廣、公益演出、展覽、培訓、比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3萬余場,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今年國慶假期,廣州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為公眾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成為市民游客享受文化假期的好去處。
  走進廣州市番禺區沙灣古鎮,以沙灣魚燈為設計靈感的“紅魚”標識隨處可見。這是廣州基層公共文化共同體沙灣項目組在沙灣用社會創新藝術行動賦能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針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的新形勢,2022年,廣州在全國率先建設公共文化共同體,探索出了以從化區蓮麻村為代表的“紅色鄉村型”、以黃埔區龍湖街為代表的“城市更新型”等基層公共文化共同體模式,打造了“向美而行”公共文化產品配送、“廣州公共文化雲”、“繁星行動”文旅志願服務等一批標杆項目,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讓文化力量“看得見”。如今,公共文化共同體的廣州經驗已轉化為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的省域政策。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公共服務處處長李懷恩說,基層公共文化共同體項目組的關注重點,正從文化建設推動基層治理轉變到探索文化與產業的賦能效應,讓公共文化成為提升基層經濟活力的關鍵途徑。
  周恩來同志主持的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位於廣州市越秀區,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由越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牽頭,政府與國企共同注資,實現設計、修繕、布展、運營一體化,將其打造成為軍事題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自開館以來,運營機構積極開展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累計接待觀眾逾2.5萬人次。同時,通過開發文創產品、研學活動及黨建課堂等服務創造營收,已基本實現收支平衡。越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何願飛介紹,越秀區引入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場館和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助力活化了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舊址、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萬木草堂等場館。今年7月,廣州印發《廣州市關於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的實施辦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揮不同供給主體的優勢,提高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服務水平,涌現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領性、帶動性的經驗和做法。據不完全統計,廣州現有社會力量合辦的圖書館分館(服務點)195個、文化館分館(服務點)59個、博物館32個。截至2023年底,全市有社會力量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超600個。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將以主辦2024年中國文化館年會為契機,精心打造一個既可推廣又可借鑒的公共文化服務“廣州樣板”,進一步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為群眾帶來更加多元、豐富、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體驗。(譚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