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年來,深圳依托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質,不斷探索非遺活化傳承新路徑,目前全市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311項,代表性傳承人275人。
扎根社區,做實試點工作。深圳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企業支持、社會參與模式,努力打造“非遺在社區”城市樣本,累計涉及社區250余個、邀請近300名傳承人開展常態化傳習活動,培訓近2萬課時,建成全國首個“非遺主題社區圖書館”。同時,承辦2023年“非遺在社區”全國工作經驗交流活動,4個案例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守正創新,打造品牌活動。深圳積極舉辦“文化遺產月”等活動,擦亮深圳非遺品牌。今年1月至2月,深圳接棒香港,舉辦“人文灣區﹒璀璨非遺”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站展覽,共展出大灣區“9+2”城市的337件展品,展現粵港澳三地的共同文化內核,助力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取得良好社會效應。春節期間深圳開展線上線下活動157場次,銷售額近730萬元,出品的《探尋深圳文化遺產》系列短視頻260期,播放量約1.2億。
跨界融合,引領創新轉化。深圳探索“非遺+旅游”“非遺+商圈”“非遺+高校”等新模式,組建非遺高校聯盟加強人才培養。“流動非遺館”打破公益與商業界限,“上合非遺旅游街區”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沙頭角魚燈節非遺活動案例”榮獲國家級非遺旅游百強案例,四個非遺品牌入選“中華老字號”,舞劇《詠春》創新展示詠春拳、香雲紗“雙非遺”。
多元交流,推動協調發展。深圳落實“百千萬工程”,建設非遺工坊18家,推動尋烏非遺工坊建設落地,“深尋非遺工坊1930展示中心”亮相,成功打造了特區+老區的幫扶合作范例。同時,實施“文化潤疆”工程,組建優秀非遺項目參加對口援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為對口援疆工作注入“非遺動力”。
上一篇: 廣東出台若干措施加快建設旅游強省 |
下一篇: 千年崗城與櫻花經濟“雙向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