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喧天醒獅起舞,鼓點鏗鏘英歌豪邁,花街熱鬧燈會璀璨,這一項項鮮活的非遺技藝展現出獨具廣東特色的文化魅力。
近年來,廣東通過“非遺+旅游”模式,將傳統文化推向國際舞台,不僅提升文化軟實力,也為旅游業注入新的活力。今年春節假期,廣東接待游客同比增長5.3%,實現旅游收入同比增長7.5%。
線上線下火爆
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廣東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據統計,目前,廣東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5項、省級816項,設立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廣東醒獅、粵劇、英歌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經歷了從“活下去”到“活得好”的華麗蛻變,傳承群體不斷擴大,影響力持續“出圈”,盡展嶺南文化的古今風華,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活力。
今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廣東非遺項目可謂“大放異彩”,粵劇、醒獅、英歌、潮繡、潮州大鑼鼓等極具嶺南特色的非遺項目競相登台。普寧南山英歌隊與富美青年英歌隊首次聯袂共演,帶來力與美的震撼,讓英歌再次火爆出圈。
據統計,2019年至2023年間,廣東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新媒體視頻播放量累計超過817億次,其中英歌相關視頻播放量超45億次,評論量超3000萬條,成為廣東的頂流。
近年來,廣東還加強對非遺項目的保護,不斷擴大傳承群體,使之呈現出年輕化、職業化的趨勢。
非遺項目也成為廣東文化“出海”的先鋒。今年春節期間,潮陽英歌隊遠赴德國、法國參加“歡樂春節”活動﹔南國醒獅團舞進紐約聯合國總部,為100多個國家常駐聯合國代表與各界友人送上精彩表演。
3月12日,廣州市黃埔區南海神廟舉行的波羅誕千年廟會上,數以萬計的市民游客逛廟祈福,領略千年“海絲文化”魅力。波羅誕是為紀念南海神祝融生日設立的廟會,於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波羅雞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的工藝品,在波羅誕廟會上非常暢銷,還有許多是國外游客購買。”波羅雞制作匠人張麗添說。
助力傳承發展
在文化和旅游部剛剛公布的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來自廣東的非遺傳承人有幾十位上榜。他們的身影常在線上線下活動和大小屏幕上出現。近年來,傳承人在非遺傳承道路上從不停歇,通過新思維、借助新技術,持續推進嶺南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拓寬非遺傳播范圍。
目前,看非遺、用非遺、賞非遺、游非遺已成為廣東人的日常生活。中國旅游報社文旅產業指數實驗室、淘天集團研究中心、上海大學章莉莉教授團隊共同撰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商消費報告(2023)》顯示,廣東省全年非遺消費用戶群體總量達5103萬人次。
3月中旬,“潮墟﹒花城學堂”在廣州正式開課。學堂內設置的“非遺創新實驗室”成為人氣焦點。將嶺南花鳥圖案融入時尚箱包設計的廣繡文創產品、廣彩匠人帶領親子家庭創作的“數字廣彩”互動作品令人矚目,由AI技術生成的剪紙紋樣則讓傳統技藝迸發出潮流美感。
“這些文創產品既有文化底蘊又有實用價值,顛覆了我對非遺的刻板印象。”來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贊嘆道。學堂還將陸續推出《廣府非遺十二時辰》體驗課程包,計劃通過標准化教學模塊,讓廣彩、粵劇等嶺南技藝傳承更系統化。
佛山市祖廟博物館的萬福台是華南地區保存較完整、裝飾較堂皇、規模較大的古戲台。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周六日和節假日,萬福台都會進行粵劇展演。博物館還結合佛山詠春拳、木版年畫、佛山剪紙等非遺項目,策劃多個臨時展覽,持續提升觀眾非遺傳承意識。
佛山市祖廟博物館館長凌建介紹,近年來,祖廟博物館在活化利用非遺等文化資源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佛山祖廟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項目入選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博物館通過創新性開展“非遺+民俗活動”“非遺+研學”“非遺+文創”系列項目,讓古老非遺煥發新的活力。
引來八方游客
“為一項非遺赴一座城”是非遺賦能城市旅游發展的最佳寫照。
今年春節期間,廣東省揭陽市總計舉辦了116場英歌表演,滿足了因為英歌奔赴而來的大量游客的需求。2025年春節“普寧英歌”巡游活動現場,游客李然興奮地說:“我們是專門從北京過來的,在春晚上看到了英歌表演,感覺很精彩,今天在現場看感覺更震撼,這裡很有過年的氛圍。”
農歷二月初二,佛山民俗活動豐富多彩、熱鬧非凡。南海區九江鎮舉辦龍舟超級聯賽,文化表演精彩非凡﹔順德區大良街道開展五人龍舟公開賽,近80支隊伍競渡,場面十分激烈﹔禪城區萬千人一同“開龍窯添柴加薪”,市民游客紛紛體驗“添柴加薪”……這些民俗活動涵蓋龍舟競賽、文藝表演、市集消費等,吸引大量市民與游客,為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添了一把“火”。
事實上,近年來,廣東文化和旅游項目建設愈發重視非遺元素的植入。2020年以來,廣州市先後建設永慶坊非遺街區、珠江鋼琴創夢園非遺集聚區,將非遺項目通過城市“微改造”嵌入古街、古鎮和老舊工業園區,形成與文物建筑、商業品牌、旅游體驗的有機融合。江門、潮州、梅州陸續建成非遺街區、非遺集聚區、非遺景區等。廣州沙灣、韶關乳源等地的10個鄉村、古鎮、景區,將鄉村美景和非遺項目相結合,成為廣東人周末休閑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用時代精神激發非遺新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推動了跨界融合和技術創新,促使“非遺+時尚”“非遺+演藝”“非遺+旅游”等新興業態進而有為,形成了“非遺+百業”“百業+非遺”的良好發展態勢,讓非遺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大眾衣食住行,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中與時俱進、生生不息。(陳熠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