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組織公布第二批“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廣東兩個案例入選,分別是茂名市化州市的化橘紅中藥文化非遺工坊的《化橘紅中藥:雙手“種”出鄉村累累碩果》、梅州市大埔縣的光德陶瓷燒制技藝非遺工坊的《光德陶瓷:窯火生生不息,振興鄉村好幫手》。兩家非遺工坊均於2022年建立,化橘紅中藥文化非遺工坊依托“工坊+基地+農戶”模式,吸納留守婦女和殘疾人參與生產,帶動899人就業﹔光德陶瓷燒制技藝非遺工坊依托“非遺+文化+旅游+產業”模式,帶動95人就業,人均年收入約3.6萬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2022年開展非遺工坊建設以來,廣東省按照中央及文化和旅游部的有關要求,以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為重點,依托十大門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在全省各縣(市、區)探索設立一批特色鮮明、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工坊,幫助當地群眾學習傳統技藝,促進就業增收,逐步建立穩定、長效運行機制,持續擴大覆蓋人群范圍,助力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廣東省共建設非遺工坊122家,涵蓋13個非遺工坊類別,其中食品制作類共67家、器具制作類16家、醫藥保健類8家、雕刻塑造類6家、陶瓷燒造類6家、金屬鍛鑄類5家、編織扎制類5家、刺繡印染類3家、紡織服飾類2家、漆器髹飾、剪紙刻繪、傳統建筑、文房制作類各1家。2024年,非遺工坊開展線上線下培訓累計惠及群眾173933人次,帶動鄉村就業總人數19864人,帶動就業人員人均收入達3786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