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融合﹒共創”廣東非遺正青春主題交流活動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展現了科技賦能非遺的活力圖景。近年來,廣東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非遺“雙創”中的協同創新作用,探索“非遺+科技”的有效路徑,為非遺事業注入澎湃力量。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吳華欽表示,科技是推動非遺煥新煥彩的核心力量。廣東作為非遺大省與科技高地,正通過政策引導、機構探索與企業創新,構建“非遺+科技”融合生態圈,為文化強省建設注入新動能。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長藍海紅介紹,廣東抓住非遺與科技融合的契機,從省級文化機構的積極開拓到社會各界力量的主動參與,從數字化記錄存儲到生成式創新發展,讓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與科技的融合日益加深,實現“非遺+科技”的持續創新,新業態、新消費體驗紛紛涌現。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開發了“AI講古人”,讓非遺講解智能化﹔設置體感互動、互動游戲等,讓小朋友能“趣玩非遺”。這些“非遺+科技”的運用,使非遺展示不再局限於靜態的展品陳列,而是以更加生動、立體的方式展現在觀眾眼前。今年,該館推出“融合﹒共美”高質量發展主題活動、“融合﹒共創”廣東非遺正青春主題交流活動,策劃“融合互鏈——廣東非遺煥新實踐”專題展覽與“算法裡的東方基因”主題沙龍,呈現非遺在科技賦能下的多元實踐成果。
廣東社會各界力量積極探索“非遺+科技”,讓非遺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館長張蓉介紹,2022年春節元宵節期間,越秀區將廣府廟會這一品牌文化活動搬進“元宇宙”,打造了“廣府廟會元宇宙”數字文化應用場景,為市民游客提供線上賞非遺、玩游戲、逛展覽、看展演,線下參與元宇宙直播、虛擬合影等新體驗。在此基礎上,越秀區採用數字孿生技術,以北京路文化旅游區為原型打造了數字孿生場景“廣州非遺街區元宇宙”,呈現廣彩、廣繡、欖雕等非遺項目,並為每個項目的代表性作品進行3D數字建模,結合5G雲計算、AR/VR等技術,高精度全方位地展示產品細節,帶領觀眾領略非遺工藝的精妙。越秀區還以海上絲綢之路為內核,打造了海絲幻境VR大空間《廣府夢華錄》,高精度復原壯麗開闊的坡山渡口古跡,展示古今交融的廣州風貌。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致力於在虛實相生間實現非遺的數字化轉譯。“文化與科技是共生的關系。”該院院長助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副主任羅保權介紹,2023年,他帶領學生利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創作了粵劇《帝女花》沉浸式時空劇場,將收集到的《帝女花》素材進行數字轉譯,在大自然中設置沉浸式時空劇場,用AI模擬紅線女的聲音,並根據聲音實時生成畫面。羅保權還與廣州藝術博物院合作,對該院收藏的嶺南畫派作品進行數字藝術創作,打造了“嶺南四季”沉浸式藝術空間。通過數據收集以及人工智能語言模型的訓練,該藝術空間將嶺南四季的變化與嶺南畫派作品結合,融入嶺南畫派撞色撞粉的技法,讓傳統筆墨在數字界面流動生新。
企業也紛紛積極探索“非遺+科技”的創新路徑。廣州時間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員工葉佩欣介紹,該公司參與開發的“AI講古人”項目運用大語言模型、實時對話技術以及知識圖譜構建,對非遺傳承人進行了實物拍攝分布處理,據此設計虛擬化形象,然後結合周邊藝術置景,例如樹木、桌子、扇子等烘托出榕樹下講古的氛圍場景。虛擬傳承人“AI講古人”通過多模態攝像頭捕捉觀眾提問,通過大語言模型實時為觀眾解析非遺知識。“相信借助新技術的力量,我們會共同講好東方文明的故事,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不斷賡續中華文脈。”葉佩欣說。
三七互娛集團開發了一款名為《叫我大掌櫃》的游戲,融入廣府建筑、洪拳招式、醒獅跳樁、粵語講古等非遺元素,吸引了全球174個國家與地區的玩家,月活躍用戶超過1億人次。“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需要全新的傳播載體。我們希望通過游戲,以多方位、多感覺、多層次的方式傳播嶺南文脈。”該公司公共事務總監李殷介紹,結合廣州“千年商都”的定位,《叫我大掌櫃》塑造了非遺工匠的游戲角色,開設了粵語專題,通過游戲場景呈現廣府風貌,吸引玩家了解廣州非遺。有一個日本玩家對游戲中的廣州建筑、美食產生了極大興趣,買來書籍學習,還專門到廣州研究嶺南建筑。
近年來,三七互娛集團承辦了“非遺廣州紅 煥新粵生活”網絡宣傳活動,通過非遺與元宇宙的結合,探尋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路徑。該公司建設了廣州元宇宙虛擬營地和元宇宙非遺展館,玩家可以通過佩戴AR設備,在元宇宙空間了解非遺產品。同時,按照1︰1的比例,打造了線下營地派對。去年,該公司結合流行的City Walk,推出“非遺+城市漫步”,讓玩家在游戲裡發現隱藏在大街小巷的非遺。
藍海紅表示,非遺與科技的融合,吸引了很多青年群體關注非遺,激發了他們參與非遺傳承和保護的熱情,也推動了非遺與不同行業的相融相通,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產生活的結合,使非遺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煥發出新的活力。(譚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