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廣西
廣西
民族非遺熱 苗寨火“出圈”
——廣西柳州融水夢嗚苗寨用活民族文化促進村民致富
發布時間:2023-05-26 11:20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3-05-26
  前不久,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夢嗚苗寨舉辦了非遺街的開街活動,給游客耳目一新的旅游體驗。游客近距離感受了融水非遺的技藝,體驗了非遺項目,品嘗了非遺美食,大呼過癮。
  非遺展示引游客
  融水縣民族風情濃郁,素有“百節之鄉”的美稱。“三月三”假日期間,夢嗚苗寨推出了“大苗山非遺在夢嗚”系列活動,舉辦非遺街開街儀式,邀請多位自治區級、市級、縣級的非遺傳承人為游客展示絢麗多彩的非遺技藝制作過程,打造了一場非遺的盛宴。
  本次活動以“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促進文旅融合 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通過開展非遺技藝展示、非遺特色美食品鑒、非遺項目體驗等,進一步弘揚融水優秀民族文化,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活動現場可謂非遺高手雲集,他們的技藝和作品讓人大開眼界。廣西區級非遺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廣西工藝美術大師馬貴兵制作的銀飾精美時尚﹔百鳥衣制作非遺傳承人韋蘭花制作的百鳥衣仙氣十足﹔苗族織錦傳承人梁桂花、苗族盛裝制作傳承人梁翠榮制作的苗族服飾吸引許多游客試穿拍照﹔芒篙面具制作傳承人楊勝福制作的面具古朴神秘﹔苗族蘆笙舞傳承人鄭亞德、何兆丹聯袂給游客帶來優美的苗族舞蹈﹔蘆笙音樂傳承人唐毅輝、蘆笙制作傳承人馬貴光在現場吹起嘹亮的蘆笙,將苗寨的節日氣氛引向高潮。
  融水各族群眾還穿上民族盛裝,共同唱響“融水七彩民歌”。一曲曲極具濃郁民族特色的苗歌、瑤歌、侗歌、壯歌、土拐山歌、融水山歌、六甲山歌輪番上演,游客與演員歡聚在美麗的夢嗚苗寨,共同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與此同時,在夢嗚苗寨的苗魅大劇場內,一場大型實景劇《苗謌》演出正在進行。現場觀眾被熱情邀請參與到古老神秘的苗家婚戀習俗、攔門酒、蘆笙踩堂等節目當中,與演員一起載歌載舞。到了晚上,同一場地上還有一場名為《苗魅》的大型演出上演。笙歌陣陣、舞姿翩躚,從白天到夜晚,整個苗寨都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來自廣東的游客黎永樂說:“夢嗚苗寨的房屋建筑古香古色,景區內的銀飾特別漂亮,這裡的民族風情也很濃郁。我們一家都玩得很開心。”
  夢嗚苗寨再次因為非遺而火“出圈”。據景區游客中心統計,“三月三”假日3天,景區接待游客超過5萬人次,同比增長30%。今年五一假日,融水縣接待游客19.48萬人次,同比增長136.7%﹔旅游收入2.1428億元,同比增長225.5%,其中作為重點景區的夢嗚苗寨貢獻頗多。
  非遺傳承有平台
  夢嗚苗寨就像一個露天的民族非遺博物館。走在寨子裡,目之所及都是苗族的建筑、身著苗裝的工作人員,耳邊回響著蘆笙樂曲和動聽的苗歌﹔隨便走進一家店鋪,出售的也都是苗繡、苗銀、蘆笙、苗族服飾等非遺商品﹔走進任一家飲食店,還可以品嘗到油茶、百家宴、酸魚酸肉、百草湯、燒蔗等非遺美食……
  在夢嗚苗寨的大苗山蘆笙制作坊內,一排排制作精美的蘆笙和組裝工具整齊地擺放著。馬貴光正在制作蘆笙,他是家族第三代傳承人,從18歲開始學習制作蘆笙,距今已有26個年頭。除了制作和銷售蘆笙,馬貴光還有個重要工作,就是向游客講解和傳播蘆笙文化。
  蘆笙制作技藝工序繁雜,要經過選料、烤料、打制簧片和調音等十幾道工序,需要耗時數天才能制作出一件。目前,馬貴光已有40多名徒弟,下一步,他計劃招收更多的學徒,將蘆笙制作手藝發揚光大。“這門手藝可不能在我這丟咯!”馬貴光說。
  “苗族銀飾太漂亮了!” 在苗族銀飾非遺體驗館內,游客被眾多精美的銀飾吸引住了目光,紛紛發出贊嘆。這家體驗館是集苗族非遺銀飾制作體驗、產品展示、傳藝培訓、加工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非遺工藝傳承和研學基地。
  馬貴兵是苗族銀飾非遺體驗館的創始人。他自幼跟隨長輩學習苗族銀飾制作技藝,17歲便能獨自打制銀飾。年輕時他曾赴廣東打工,但因放不下故鄉和祖傳的手藝,選擇回到家鄉接過祖輩的“接力棒”,繼續傳承銀飾鍛造工藝。憑借著做工精巧、圖案優美細膩等特質,馬貴兵的作品曾獲得多個國家級、省級獎項。
  馬貴兵介紹,銀飾的制作包括鑄煉、錘打、拉絲、搓絲、掐絲、鑲嵌加固等程序,最終鍛造成絲,編制成花,鏨刻成衣,才得以形成一件如此精美的苗族銀飾。
  眾多游客在苗族銀飾非遺體驗館中參觀了苗族頭飾、苗族項圈、純銀手鐲、銀茶壺、銀花絲繡球等極具苗族特色的銀飾,還親身體驗了苗族銀飾的制作過程。
  在夢嗚苗寨,還有苗族織錦和亮布的制作展示店鋪,這些古老質朴的手工技藝在苗寨中代代延續,“家家戶戶織錦布,苗寨處處捶衣聲”,成為融水苗鄉獨特的風景線。
  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銀健介紹,夢嗚苗寨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學院社會實踐團隊將更深入地探尋非遺傳承、文旅資源開發的路徑,推動民族非遺與時代共進、與人民共享。
  非遺旅游促振興
  夢嗚苗寨的表演隊帶領游客體驗拋繡球、選婿、拜堂等民俗,身穿苗族特色服飾的姑娘翩翩起舞,清脆的蘆笙聲縈繞在側,其聲鏗鏘有力,節奏變化多端,為“苗家娶親”的故事配上優美的背景音樂。這是景區深受游客喜愛的節目。
  夢嗚蘆笙表演隊隊長潘杰輝介紹,2018年,35位表演隊員通過易地搬遷的方式搬進夢嗚苗寨,他們以前均為杆洞鄉的貧困戶。對他們來說,蘆笙表演不僅是增收的渠道,也能傳承和發揚苗族傳統文化。
  夢嗚苗寨利用苗寨人民天生能歌善舞的天賦,聘請藝術院團的導演對農戶進行培訓,耗資3000萬元,打造了大型苗族文化實景演出《苗魅》,實現了苗族文化的就地傳承發展。整台演出時長75分鐘,參演人員多達150多名,大多數是本地農戶和景區的職工。他們“穿上戲服是演員,脫下戲服是社員”,表演節目成為他們增加收入的最重要渠道之一。
  韋妹花也來自杆洞鄉,現在是夢嗚苗寨的一名唱跳演員,依靠在景區表演節目,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她的丈夫潘星拾被安排到景區的扶貧管理辦公室工作,成為景區的管理人員,每月工資3000元。
  2018年,韋妹花家脫貧了。“我和老公一起在景區上班,家裡的條件改善了,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了。”韋妹花開心地說。
  夢嗚苗寨曾作為廣西易地移民搬遷扶貧試點,寨子內部各類設施建設完善,保留了鼓樓、斗馬場等傳統苗寨建筑,並搭建有舞台、蘆笙坪等場地,可以進行實景演出。其以民族風情展示和民俗休閑體驗為特色,把苗族村寨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轉化為促進傳承發展、增加群眾收入的旅游新路徑。目前,苗寨內可提供就業崗位達600多個,實現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融合。(孟萍)
上一篇:
下一篇: 金牌導游說廣西短視頻大賽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