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內蒙古
內蒙古
烏審旗:“農牧+旅游”鋪就致富路
發布時間:2020-09-02 11:25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0-09-02
  烏審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南部,地處毛烏素沙地腹部,九曲黃河三面環抱,是一處集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族民俗、紅色文化等資源為一體的旅游勝地。
  近年來,烏審旗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全旗境內共有各類景區(點)23處、農牧(漁)家樂120多家。鄉村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帶動了農牧(漁)家樂和休閑農業的發展,老百姓享受到了旅游發展的紅利。
  烏審旗無定河鎮無定河村黨支部書記馮殿孝這幾天特別開心。“村裡灌溉水渠修整了,通戶硬化道路也完工了,河口至白城則鄉村道路拓寬工程即將完工,後馮畔村庄民宿改造工程進度也加快了。”馮殿孝說。
  “黃河一級支流——無定河穿村而過,地形以沙灘、河灣、梁地為主,我們這兒是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結合帶,是黃河文化、黃土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融地。鄂爾多斯第一個黨小組就是在這裡成立的。”對於無定河村的資源及歷史,馮殿孝如數家珍,“我們村擁有避暑山庄、窯洞博物館、千年老柳等旅游資源,還獲得了自治區衛生村、全市鄉村旅游示范村、全市文明嘎查村、全旗星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近幾年,無定河村利用挨沙漠、靠河流、依窯洞的旅游資源特色,積極培育旅游新業態,走上了村庄景區化新路子。馮殿孝介紹,無定河村有產業有景點,有杏園、果園、水稻基地、葡萄基地、綠色養魚場等,又有紅色旅游點,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和潛力。全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選擇有特色、有基礎的農業社,配齊吃、住、行、游、購、娛要素,進行景區化建設,打造出一批既獨具特色又相互串聯的旅游產品。
  烏審旗文化和旅游局辦公室主任雷明東曾在無定河村挂職第一書記,“無定河村發展鄉村旅游以無定河避暑山庄為龍頭,以‘企業+支部+合作社+農牧戶’為發展模式。”雷明東說,“在保障農業主體收入的同時,利用無定河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打出無公害純綠色土特產品牌,向游客出售當地村民自產的水果、水產、牛羊豬肉等。”
  鄉村旅游還為無定河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帶動了餐飲、住宿、娛樂等業態發展,當地百姓人人有活干、有錢賺。“農牧+旅游”的發展模式優化了傳統的種植飼養經濟模式。無定河村委委員、婦聯主席周子秀說,鄉村旅游的發展,吸引不少青壯年返鄉,建設採摘園、開辦農牧(漁)家樂和窯洞賓館。
  2019年,無定河村全年接待游客3.2萬人次,接待旅游團隊23個,無定河旅游品牌逐漸有了名氣。
  除了無定河村,同樣位於無定河鎮的巴圖灣村也依托鄉村旅游,走上發展“快車道”。
  巴圖灣村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紅色文化,因地制宜的發展鄉村旅游業,以“一大帶N小”的模式,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特色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品牌,全力助推鄉村振興、助力農牧民增收。
  如今,巴圖灣村還借助薩拉烏蘇旅游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的契機,以薩拉烏蘇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以“一帶三區”(“一帶”即漂流項目體驗帶,“三區”即游樂項目體驗區、農業觀光體驗區、生態研學體驗區)為軸心,做強做優鄉村旅游業態,帶動貧困人口就地參與旅游經營服務,實現脫貧。僅2019年,輻射帶動薩拉烏蘇河流域返鄉創業農牧民30多戶,就地轉移就業人員800多人。
  “發展鄉村旅游,要運用好旅游的整合帶動作用。”雷明東介紹,2017年,無定河鎮依托地域優勢,按照立體生態循環農牧業發展規劃,採用企業化運作模式,以烏審旗無定河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載體,將農牧民現有的零散土地進行整合流轉,集中建設“一區三帶八園”,即以烏審旗無定河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現有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區、游客接待服務中心為核心區,構建農事體驗帶、旅游觀光帶、生態涵養帶,建設漠中稻田園、沙地葡萄園、河谷水產園、鄉果主題園、七彩花卉園、生態養殖園、紅色文化園、返鄉創業園。
  截至2019年底,烏審旗鄉村旅游累計接待游客55萬人次,同比增長16%,實現旅游收入4.5億元,同比增長15%,解決農牧區剩余勞動力就業900余人,間接吸納鄉村旅游服務人員1600多人,星級接待戶戶均年增收18萬元。通過“農牧+旅游”,烏審旗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庄大道。(楊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