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內涵 內蒙古古籍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發布時間:2024-05-09 09:52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 2024-05-09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將古籍保護作為重點工作扎實推進,取得一定實效。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是全區最大的古籍收藏單位,2008年獲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有著非常豐富的古籍存藏。現藏漢文古籍、民國線裝文獻1萬余部、近20萬冊,蒙古文、藏文、滿文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古籍約2.3萬冊,45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在延續歷史文脈、弘揚北疆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著力守護經典,古籍普查工作穩步推進。內蒙古典籍資源豐富而厚重。上世紀九十年代,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開展了第一次全區漢文古籍普查並取得豐碩的成果。為全面了解全區現存古籍保存、保護和管理現狀,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2020年,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再次啟動全區古籍普查登記工作。2023年,聯合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在巴彥淖爾市圖書館、內蒙古自治區社科院圖書館開展“中華古籍保護文化志願服務行動﹒內蒙古行”活動,完成近2萬冊古籍和民國線裝文獻的普查工作,提升了基層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水平,有效推動我區古籍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著力錘煉技藝,古籍修復水平不斷提升。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自2012年起全面開展古籍修復工作,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建成100余平方米古籍修復室,陸續購置古籍壓平機、古籍修復工作台、古籍文獻除塵修復工作台等先進、專業的古籍修復設備,持續完善古籍修復室建設。開展館藏古籍破損情況調研,建立完善的修復檔案,規范古籍修復流程,有計劃、突出重點地開展古籍修復工作,累計修復古籍2000余葉。2023年獲批“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內蒙古傳習所”,修復作品榮獲全國古籍修復大賽優秀獎。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依托“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內蒙古傳習所”開展珍貴古籍修復工作,聘請國家級古籍修復專家授課,在不斷提升古籍修復人員技藝的同時完成2000余葉珍貴古籍的修復工作。
著力傳本揚學,古籍整理工作持續深入。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始終致力於在古籍內容提煉、闡釋、轉化方面下功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於當代社會。書目編纂方面,出版《內蒙古自治區線裝古籍聯合目錄》《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滿文古籍圖書綜錄》等著作﹔影印出版方面,依托《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影印各類文獻100余種﹔專題研究方面,整理《京報》《滿蒙八旗裝備圖》等特色館藏,提煉蒙古文古籍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史料,目前已經申請各級科研課題近10項,出版專著10余部,促進古籍保護成果衍生和轉化。
著力守正創新,古籍活化工作成績斐然。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底蘊深厚、古籍資源豐富的優勢,有效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創新開展古籍活化推廣,連續多年開展古籍展覽、古籍修復體驗等線下推廣活動﹔2021年,將古籍活化與新媒體推廣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的線上古籍、地方文獻推廣活動,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2023年,《幾何原本》《京報》兩部古籍活化作品獲得“識典杯﹒古籍內容創意季”大賽圖書館組“古墨生香獎”和“古韻流芳獎”﹔2024年,“解鎖塵封的記憶 聆聽古籍的聲音”線上古籍推介欄目榮獲內蒙古自治區2023年度全民閱讀優秀項目。2012年至今數字化加工漢文古籍7萬余葉、民族古籍17萬余葉、地方文獻珍本3萬余葉。開通“特色館藏全文數據庫”,實現館藏地方文獻珍本網絡檢索,極大地提升了古籍的利用率,使更多讀者可以一睹珍貴古籍風貌。
下一步,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將充分發揮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職能,積極拓展工作模式和范圍,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內涵,為賡續中華文脈、守護文明基因貢獻古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