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反映寧夏葡萄產業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電視劇《星星的故鄉》,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讓寧夏再次揮動起“紫色夢想”的翅膀,飛向大眾視野。
葡萄酒庄游、星空旅游、沉浸式夜游……寧夏文化和旅游業態持續創新,文旅市場展現火熱圖景。今年一季度,寧夏圍繞“暢游寧夏﹒悅享生活”商文旅促消費活動,推出多項特色活動,激發文旅市場持續爆發活力,全區累計接待國內游客和實現旅游消費同比分別增長30.54%和33.83%。
以文潤心 打造新時代文化強區
近年來,寧夏認真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充分發揮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浸潤作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持續實施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工程,秦腔現代戲《王貴與李香香》、音樂劇《花兒與號手》連續兩屆摘得中國舞台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大篷車”品牌得到中宣部肯定,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走在全國前列。
以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標。發布“寧夏十大考古發現”,3處遺址列入全國150處大遺址,2處遺址入選“新時代百大考古新發現”,15家非遺工坊被評為國家級就業工坊。深入實施長征、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探索非遺保護研究基地、非遺村落等動態管理機制,打造高水平的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廊道。
提質增效 不斷激發消費活力
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緊盯旅游發展新趨勢和游客需求新變化,打破路徑依賴和傳統思維,找准寧夏旅游特色資源優勢,做好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加法”,加快文化和旅游產業與葡萄酒、枸杞、灘羊等產業融合,推出“智游寧夏”數字化服務系統,持續為寧夏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快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錨定“Z世代”“Y世代”年輕主力消費群體,著力打造更多年輕化、時尚化消費場景,讓旅游產品更具活力,讓寧夏成為近悅遠來的魅力之地。銀川市鳳凰幻城、漫葡小鎮等一批文旅綜合體成為“吸睛引流”的消費熱點。銀川市懷遠觀光夜市、石嘴山市紅柱子特色美食街、吳忠萬達金街、固原市梯田夜肆、中衛市向陽街夜市等旅游休閑街區,成為市民和游客品嘗美食、休閑娛樂的打卡地。依托當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打造的沙坡頭星星酒店、黃河宿集、沙湖湖居酒店、賀蘭山安漠酒店等一批休閑度假產品受到游客熱捧。
堅持以文興業,繼承創新、挖掘推出六朝長城、千年灌渠、紅色六盤、寧夏酒堡、科創寧東、閩寧新貌等辨識度極高的新“寧夏二十一景”,勾畫出寧夏文旅新底色,深刻闡述寧夏之變,重新發掘寧夏之美,推動寧夏文化和旅游業步入高質量發展的快速通道。
賡續血脈 紅色旅游綻放光彩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在西吉將台堡向全國人民發出“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的偉大號召。寧夏廣大干部群眾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力量,利用紅色旅游寶貴財富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老區發展。
在固原,師生徒步往返108華裡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園祭英烈活動已經延續了29年。這堂“行走的思政課”,引導學生把堅毅團結的品格融入骨髓,把愛黨愛國的情懷化入血脈。寧夏充分利用“行走的思政課”這一品牌,開發了更多研學旅游產品,豐富了文化旅游新內涵。
六盤山紅軍長征旅游區以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契機,創新“紅色六盤沉浸式實景演藝”,推出以“登勝利之山、迎六盤曙光”為主題的看日出、觀雲海、望星空露營項目,打造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固原市圍繞六盤山紅軍長征旅游區推出5條紅色鄉村旅游線路,組織開展“花兒唱響六盤山”文藝演出活動,進一步豐富紅色文旅活動,擦亮六盤山紅色旅游品牌。
近年來,寧夏圍繞“長征”優勢資源,著力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支持長征精神研學基地、喬家渠革命遺址等項目建設,大力提升紅色旅游產品和服務,打造紅色旅游新業態,推出22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13條紅色精品研學線路,進一步引導游客在游覽中深刻銘記黨的百年奮斗光輝歷程,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生態旅游 繪就“塞上江南”新畫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寧夏作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區,肩負著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寧夏依托黃河、賀蘭山、六盤山、沙漠等特色資源,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星星故鄉”特色文旅品牌,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寧夏樣板。
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是以福建、寧夏兩個省區簡稱命名的移民小鎮,是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范。27年來,兩省區干部群眾接續奮斗、久久為功,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使昔日的“干沙灘”變成了現在的“金沙灘”,“閩寧新貌”已經是寧夏文化和旅游的一張新名片。2023年,旅游業助力閩寧鎮人均可支配純收入提升到1.79萬元。
坐落在賀蘭山腳下昊苑村的志輝源石酒庄,曾是一片廢棄的採砂場,酒庄和當地村民在6000多畝廢棄採砂場種植釀酒葡萄。多年來的生態修復,為志輝源石酒庄文旅融合發展積累了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酒庄通過“酒旅結合”的模式吸引大量游客前來研學、旅游,年接待游客45萬人次。
中衛市沙坡頭景區打造沙漠觀星體驗產品,舉行“青春漠漠搭”沙漠營地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動,充分發揮“大漠星空”等寧夏“二十一景”品牌影響力,引燃大學生等青年群體暑期旅游爆點。沙湖景區將一個昔日戈壁灘上的小魚湖發展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為全國生態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典型。大武口區搶抓賀蘭山生態修復保衛戰機遇,充分挖掘石炭井獨有的工礦文化、軍旅文化資源,先後吸引《我的父親焦裕祿》《萬裡歸途》等30多部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實現了從工業生產到工業旅游的轉變。
酒旅融合 “紫色夢想”香濃意遠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指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葡萄酒產業大有前景。寧夏要把發展葡萄酒產業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加強生態恢復結合起來,提高技術水平,增加文化內涵,加強宣傳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綜合效益。
寧夏賀蘭山東麓因酒而興,因酒而名。曾經,寧夏被評選為全球2013年“必去”的46個最佳旅游地之一,入選理由是“在寧夏可以釀造出中國最好的葡萄酒”。如今的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文化旅游帶,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譽滿全國的“新興地標”,全球葡萄酒旅游組織(GWTO)授予寧夏“推薦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稱號。
近年來,寧夏立足建設賀蘭山東麓生態文旅紫色廊道,將打造賀蘭山東麓世界級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建設世界葡萄酒之都作為戰略任務,加快推進“葡萄酒+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舉辦三屆中國(寧夏)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發布20條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旅游精品線路產品,舉辦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馬拉鬆雙季賽,持續擦亮寧夏“紫色名片”。目前,在寧夏百余家酒庄中,A級旅游景區酒庄已達18家,其中,4A級景區酒庄4家,年接待游客數量超過135萬人次,帶動二次消費達到79%。
留住鄉愁 鄉村“豐景”這邊獨好
文化和旅游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綠色經濟的新引擎。寧夏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全區70%以上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文化遺產集中在鄉村。近年來,寧夏優化鄉村旅游發展布局,推進“南部小環線”“北部大環線”有效銜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打造“寧字號”鄉村文旅品牌,促進鄉村旅游集群化、特色化、規范化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樣板區建設。
西吉縣龍王壩村以“生態休閑立村、鄉村旅游富村”為抓手,把農村變成景區、農民變成導游、民房變成客房、產品變成禮品,讓昔日禿嶺溝壑的荒山變成草木葳蕤的青山,從吃不飽肚子到過上富裕生活,龍王壩村的變化成為寧夏文旅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牛家坊民俗文化村,通過打造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特色民宿等鄉味業態,讓游客望得見賀蘭山、看得見黃河水、記得住鄉愁。2023年,牛家坊民俗文化旅游區共接待游客人數170萬人次,營業收入1.1億元,增長38.7%。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蔡菊表示,寧夏將圍繞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優實踐地和新時代文化強區這一目標,充分發揮文旅產業“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持續打好文脈賡續、數字賦能、跨界融合、場景創新、服務提質、品牌提升等“組合拳”,把“塞上江南﹒神奇寧夏”“來寧夏,給心靈放個假”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傳得更開,在現代化美麗新寧夏建設中展現文旅新擔當。(王濤 張群倉 韋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