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成都市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全面推進工業轉型升級,開創了城鄉一體化新格局,涌現出一批以新一代青年農民工為主的大中型企業。針對新一代青年農民工的特點,2013年以來,成都市在全市范圍內啟動了以新一代青年農民工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青工文化驛站”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目前,已建成開放“青工文化驛站”7家,在建2家,近25萬進城務工人員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文化新引擎。
一、政府搭台+社會參與,打造“青工文化驛站”文化品牌
按照“全市統籌指導、企業籌劃實施、職工參與管理、屬地政府負責”的思路,成都市文廣新局制定出台了針對建設標准、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的《大中型企業“青工文化驛站”試點指導意見》,並明確“青工文化驛站”由市文廣新局負責統籌規劃和督促檢查,每年市級財政配套100萬元資金專項用於“青工文化驛站”建設﹔所在區(市)縣文廣新局負責規劃設計、組織實施、業務指導,協調本級政府落實配套建設經費﹔所在企業負責場地建設、功能布置、日常運行管理及活動開展。在建設中,積極探索服務新模式,委托社會專業機構營運“青工文化驛站”,借助專業機構的優勢,為青年工人和轄區居民量身定制特色服務,走出了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政府提供平台、專業團隊運作、組織發展培育、轄區居民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務新路徑。成都市高新區西園街道“青工文化驛站”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二、文化陣地+孵化平台,發揮“送文化”和“種文化”雙重功能
為充分發揮“青工文化驛站”的作用和長效有序運轉,在企業自發開展文化活動的基礎上,市、縣兩級文化主管部門設立直屬“成都市民文化藝術學校分校”、“成都圖書館分館”,組織開展公益文化藝術培訓,培育和發展青工文化骨干隊伍。針對青年工人的興趣愛好,送演出、送培訓、送講座、送電影、送圖書等經常性文化活動,豐富青年工人精神文化生活。活動開展也為當地社區組織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充分發揮了社團和志願者隊伍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引領帶動作用,為繁榮社區文化建設進一步提供了人才支撐。
三、公益性+群眾性,實現文化權益保障和社區管理雙贏
依托“青工文化驛站”探索引入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平衡了政府監管、社會化管理和市民文化需求。“青工文化驛站”實行全年365天、每天不低於12小時免費開放服務,青年工人可免費參與文化體育活動,自發組建興趣小組,學習繪畫、語言、電腦操作等技能,自身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同時,“青工文化驛站”也將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輻射到周邊社區居民,大大增強了社區居民歸屬感、責任感、認同感、參與感,引導他們更快融入重大產業項目社區生活,以“組織者”、“主人翁”的身份參與社區管理,助力社區建設。
四、厚植創新創業文化,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針對“青工文化驛站”所在企業的新一代青年農民工流動性大,且對企業能否為自身成長和發展提供機會十分關注和期盼,以及面對未來生存壓力大等特點,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開展了公共文化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程。今年以來,為青年工人提供包括免費上網、免費共享數字資源閱讀、查詢等服務,組織開展各類講座、培訓,幫助青年工人獲得創業方面的資訊、技能和相關政策。同時,開辦“創客空間”,為青工們提供了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場所,極大地增強了青工們創意意識、創業勇氣和創業能力,“青工文化驛站”已經成為成都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又一個新搖籃和文化新引擎。
今年7月2日,中宣部、文化部在上海召開“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機制經驗交流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宣傳文化部門參加會議,成都市在會上介紹了成都“青工文化驛站”建設工作的做法和經驗,引起與會專家極大關注。《中國文化報》、《成都日報》、《成都商報》等媒體分別對成都“青工文化驛站”進行了採訪和報道。(來源: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