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四川
四川
四川綿陽“五條路徑”加速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
發布時間:2016-06-06 12:34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6-06-06
    四川省綿陽市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著力打破有效供給短缺和無效供給過剩“瓶頸”,倒逼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

  一是以服務設施標准化破解“不全面”。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重點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構建“城市15分鐘、鄉村3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相繼建成9個博物館(紀念館)、10個文化館、10個圖書館、27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266個村文化中心、4297個農家(社區)書屋,正加快實施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和鄉村文化大院建設,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逐步完善。

  二是以服務對象均等化破解“不平衡”。文化扶智與精准扶貧結合,實施10項文化民生工程,推動形成“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電影月月放、演出人人看、書報全民讀”文化生活新常態。全市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已達到99.2%,城市影院達到17家、鄉鎮數字影院近100個,67支流動電影放映隊、近500個本土文藝團隊、2500余名文化志願者常年活躍在基層一線,確保群眾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三是以供給主體多元化破解“不適應”。倡導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整合社會文化資源,增加文化服務供給總量,促成在綿高校圖書館向社會免費開放,機關、企業、社團文化資源向駐地群眾開放﹔引入市場機制,落實政府採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實現公共文化資源配送由“政府包辦”向“擇優選購”轉變,吸引300余家綿陽文化企業(機構)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四是以服務內容多樣化破解“不匹配”。文化惠民與文化消費並舉,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逐步形成基本型、發展型、享受型等3個文化消費梯次。“綿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以低票價、高品質拉動文化消費市場,年均演出超過80余場,較好滿足了群眾多層次、個性化文化需求。

  五是以服務方式人性化破解“不協調”。尊重群眾文化自主權,由“配送服務”變“點菜服務”,由“坐等服務”變“上門服務”,由“陣地服務”變“流動服務”,讓群眾事先表達需求,過程參與監督,績效參與評價,形成良性互動格局。“你讀書、我買單”“你看戲、我掏錢”“你展演、我搭台”以及“互聯網+”“文化+”等一系列惠民利民舉措,有力保障了群眾公共文化權益。(來源:四川省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