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日來,位於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龍市鎮的復生公園熱鬧非凡。結合教育、閱讀、展覽、電影、科普、普法、體育等功能,當地將這裡打造成集知識趣味、煙火氣於一體的高品質鄉鎮公共文化綜合體,並在園內建立舞龍非遺傳習基地,依托內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民眾教育館”,設置非遺文化等7個功能展示區,構建新型文化空間。
復生公園是內江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的縮影。為充分發揮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推動農村面貌改善、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內江還將於2023年至2025年,在全市70個鎮和7個涉農街道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文潤甜鄉”三年建設行動,著力打造具有內江特質的鄉村文化振興樣板。
“以文化為驅動,廣大鄉村煥發生機。”內江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劉小安表示,在內江,“文潤甜鄉”就是要強化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升鄉村文化陣地建管用質效,加大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通過文化賦能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
從行業部門領建到整合資源共建,再到企事業單位參建,截至目前,內江市共建設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20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101個,在鄉鎮(街道)建設圖書館分館48個、文化館分館62個,改造提升農家書屋924個。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文潤甜鄉”的底氣還來自豐富的“文化大餐”。為全方位激發鄉村文化活力,內江創新開設“范長江流動大講堂”,塑造“一鄉一品”,開展“鄉村旅游文化節”“無花果採摘節”“非遺展演”等特色活動,惠及農村群眾200萬余人次。
初夏時節,內江市東興區高梁鎮楊嶺村裡荷花盛開。游客們來此賞荷後,總會到村委會旁的鄉村振興館逛逛,感受一番鄉土文化。老式收音機、竹編農具、姓氏家譜……走進鄉村振興館,陳列有群眾捐贈的反映楊嶺村史變化、民俗文化等實物器件,同時採取影像、3D繪畫等技術手段,生動再現了楊嶺村40年來的發展變遷史。
鄉村振興不僅要產業興盛,還需要文化浸潤。如今,在位於尚騰新村的黃鶴湖旅游景區的游客中心非遺體驗區,夏布繡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2013年,尚騰新村大膽嘗試,將蜀繡和夏布這兩項非遺有機融合,創新推出漢安夏布繡,並開發設計出香包、團扇等上千種作品,在讓非遺元素更多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同時,促進當地夏布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
為了解決鄉村文化“缺人”的問題,內江還堅持把文旅志願服務作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重要方式。近些年,內江市文化旅游志願服務隊伍不斷壯大。當地不僅採取公開招募與定向招募、經常性招募與階段性招募等方式,積極發動本土文化名人、高級專業人才、非遺傳承人、鄉村文化能人參與志願服務。同時,還組建“甜城文藝輕騎兵”志願服務隊、黨員志願服務隊等面向鄉村開展文藝輔導、惠民演出等活動900余次。截至2023年5月底,內江市共注冊文旅志願者4142名,志願團隊160支。
“‘文潤甜鄉’中提到的以文聚才工程,就是要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和鄉村文化能人培養,動員各方力量投身鄉村文化建設,以文化認同、文化特色引智聚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據內江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公共服務科科長曹永勝介紹,除了依托文旅志願服務隊伍,2022年,內江還認真指導各縣(市、區)深入挖掘申報省級鄉村文旅能人。目前內江有實用技能型、文藝創作、傳承保護等6類省級鄉村文旅能人入庫131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國各地以文旅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背景下,內江市鄉村文化振興“文潤甜鄉”三年建設行動有了一個小目標:力爭到2025年,爭創省級鄉村文化振興樣板鎮12個、樣板村20個,創建市級鄉村文化振興樣板鎮20個、樣板村100個,創建縣級鄉村文化振興樣板鎮35個、樣板村350個。
“對此,我們將在全市70個鎮和7個涉農街道,漸次推進、統籌實施‘以文鑄魂、以文化人、以文活村、以文興產、以文聚才’五項工程。” 內江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透露,該行動還將作為落實“美鄉優城”部署要求和農村面貌改善該行動的重要抓手,組織協調相關單位,切實形成工作合力,助力鄉村振興。(付遠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