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四川
四川
四川:群眾文化也講究品牌
發布時間:2023-09-25 08:0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9-25

  9月13日,首屆中國群眾文化品牌發展大會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大會首次發布“群眾文化活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發展”“公共文化新空間”3類69個全國優秀群眾文化品牌案例,同時展示四川省部分優秀群眾文化品牌。

  近年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十四五”期間基本建成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的目標下,眾多優秀群眾文化品牌以及民間文化藝術在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做出了諸多探索與實踐。

  品牌活動讓群眾感受多元文旅生活

  今年7月20日至8月30日,2023年第八屆涼山彝族火把節舉行。這是涼山彝族自治州時隔8年再次舉辦全域火把節系列活動。此次惠民活動持續時間長、覆蓋范圍廣,周周火把節、廣場舞展演、精品劇目展演、彝族傳統選美比賽等主題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到此盡情體驗和感受彝族特有的文化。

  為期40天的活動,涼山全州各縣分點錯時燃起了文化旅游的“火把”。7月22日晚,“樂動盛夏夜﹒星回建昌城”主題活動在西昌建昌古城大通門廣場開演,喜迎第一波來到西昌的游客。8月9日,展示民族歌舞、傳統競技、民族美食的安哈鎮第十三屆民俗文化節暨火把節活動在長板橋村舉行,進一步推動安哈鎮農文林旅融合發展走深走實。此外,西昌市還先後舉辦了火把狂歡體驗、大涼山西昌民族電影周、彝族傳統選美比賽、月亮女兒選拔大賽、大涼山美食大賽等重量級的群眾文化活動,建昌古城、大石板古村等多個點位人山人海……據不完全統計,火把節期間,西昌市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94.46萬人次。涼山彝族火把節成功入選首屆中國群眾文化品牌發展大會“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案例”。

  同為入選“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案例”的成都市成華區天府銀杏文化藝術周已經連續舉辦6屆,成為當地群眾體驗多元文旅生活的有效載體。作為成華的特色文旅品牌,該活動充分聯動省、市優秀演出團體和高校及本土社團、企業和市民群眾,通過高雅音樂、潮流音樂、古典音樂、合唱演出、民俗歌舞、非遺體驗、情景書畫、文創集市等形式全天不間斷上演,以沉浸式的演出模式,讓演出者與市民、游客實現零距離互動,多元化、多維度地展現成都的城市魅力。

  民間藝術之鄉引領地域文化品牌打造

  9月13日至14日,作為本次大會重要內容之一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示范性交流展示活動在成都崇州舉辦。活動既有項目展示,又有學術交流,凸顯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建設成果與成果轉化,向社會全面展示民間文化藝術的深厚根基和美好前景。

  在四川,“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是動員廣大群眾參與、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民心工程。以崇州為例,自憑借特色民間文化藝術(道明竹編)被命名為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以來,崇州以傳統文化陣地為基礎,形成了道明竹編、懷遠藤編、廖家根藝、觀勝盆藝4條民間文化藝術走廊示范帶,極大地提升了民間藝人投身鄉村文化振興的參與度、成就感、獲得感。同時,打造了“古韻崇州游”“大美崇州游”“非遺崇州游”3條民俗旅游線路,推動傳統文化與觀光、研學等文旅項目深度融合,形成了藝術點亮鄉村、文化延續未來的民間文化藝術高質量發展新態勢。

  民間文化藝術也是四川各地政府培育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有效抓手。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羌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90%以上的茂縣近年來將“瓦爾俄足”作為全縣重大文化品牌打造。每年五月初三到初五,當地群眾以中國古羌城羌文化廣場水景觀、彩虹雲梯為天然舞台,利用羌文化廣場、水景觀、羌王官寨、歌仙坪、仙龍坪等景點,活態展演敲羊皮鼓、吹羌笛、唱羌歌、跳薩朗舞等羌民族民俗文藝。節慶活動讓各民族同胞在共享節日歡樂、增進民族情感的同時,帶動了“羌年”“轉山會”等文化品牌建設。

  不僅如此,隨著四川不斷推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總體布局,群眾參與熱情的高漲和民間藝人的創新創造,也讓“千龍千獅鬧新春”“百舟競渡迎端午”“萬人賞月誦中秋”等重大群眾文化活動不斷增添新的活力。

  文化空間構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務格局

  如今,到位於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街道下澗槽社區隨意問一個人:“街道最漂亮、最好玩、人氣最旺的地方在哪裡?”得到的回答一定是“文化中心”。

  幾年前可不是這樣。作為成都機車車輛廠的舊地,下澗槽社區上世紀80年代初曾是典型的大型國有企業生活區,處處都是“老破舊”。變化發生在2018年,按照“拆牆並院、空間再造、保留記憶”的改造思路,原成都機車車輛廠的職工文化活動場地搖身一變成為“院壩文化”空間。根據工業文化內涵與社區居民生活需求改建的全新文化中心,不僅擁有小型室內演出空間,還設置有鄉愁故事館以及手工、剪紙、烘焙、太極等活動功能室。納入成都市第九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的燈光球場如今也成了轄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

  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間成為近年來各地構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務格局的重要手段,四川尤為重視。2022年底,四川確定25個展示當地文化底蘊、順應群眾當下文化需求的空間入選2022年四川省文旅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四個一批”項目“優秀空間”名單,就此開啟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共建新時代”。

  其中,作為全國首家設計藝術類私人博物館,成都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近年來堅持引進大量優秀的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相繼舉辦了“合生”藝術裝置展等大型展覽,讓國際文化“嵌入”群眾生活﹔實現了攀枝花全民間投資並免費開放公益書院“零突破”的含章書院與省、市6家圖書館形成聯合開辦機制,開啟了民營與公共圖書館、高校的圖書通借通還﹔來自廣元朝天的麻柳刺繡傳習所通過農民夜校、特色技能班,組織留守貧困婦女學習麻柳刺繡技藝,形成了抱團傳承、規模生產、市場營銷的發展模式……

  “公共文化優秀空間的評選,發展發掘並樹立了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樣板案例,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空間營造平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還將按照省政府相關要求,打造建設100個優秀空間,通過樹立典范、聚焦資源,持續不斷地推動文化設施優化布局和空間提升。(付遠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