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四川
四川
共建文化旅游走廊 同繪巴山蜀水畫卷
發布時間:2023-12-28 08:53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3-12-28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專項工作組第七次聯席會議近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召開。會上,成渝古道中部沿線“兩市五區”(兩市是指四川省內江市、資陽市,五區是指重慶市永川區、大足區、璧山區、銅梁區、榮昌區)文化和旅游部門共同簽署《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區域協作備忘錄》,標志著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從規劃走向落地,也意味著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進入關鍵階段。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富集,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和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重要載體。今年以來,川渝兩地充分發揮文旅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2024年,川渝兩地將聚焦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共享新機遇、尋求新突破。

  晒成績 共建工作取得新進展

  今年是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落實見效的重要一年,川渝兩地先後印發相關實施方案,共同構建“1+3+N”《規劃》落實保障體系。

  隨著文旅市場的強勁復蘇,川渝兩地不斷加大聯合營銷力度,力爭叫響“安逸四川 巴適重慶”品牌。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呂志軍介紹,今年以來,川渝兩地持續推進“百萬職工游巴蜀”活動,累計帶動近100萬人次出游,拉動消費達10億元。同時,兩地還聯合發布系列特色主題旅游線路,助力巴蜀文旅消費。

  巴蜀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發展也迎來新進展。今年,川渝兩地持續實施17項川渝石窟寺保護科研示范項目,舉辦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組建川渝石窟保護研究中心等技術攻關平台,為石窟寺保護貢獻巴蜀經驗。

  此外,川渝兩地文旅公共服務領域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今年以來,兩地共組織20余場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川渝閱讀一卡通”項目覆蓋兩地,92家圖書館共享3000萬冊圖書通借通還。川渝文藝院團組織跨城巡演,重慶的《絕對考驗》、四川的《將進酒》等一批舞台劇目收獲兩地觀眾好評。

  “今年兩地共同包裝策劃21個文旅項目,均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項目清單,總投資金額1000多億元。”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冉華章介紹,一系列合作成果有效拓展了川渝文旅協作發展的廣闊空間。兩地同為全國熱門旅游區域,要進一步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影響力,在全國形成文化和旅游跨區域協同共建示范效應,促進文旅消費升級。

  謀未來 成渝古道共享新機遇

  根據《規劃》,川渝兩地在“三帶(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長江上游生態文化旅游帶、成綿樂世界遺產精品旅游帶)引領”空間布局中進一步明確了打造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

  始於漢、成型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的成渝古驛道,東起重慶朝天驛、西至成都錦官驛,分為東大路和東小路,是古時重慶到成都的必由之路,也是巴蜀文化融匯交流的核心區域。

  如何建設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摸清“家底”,才有方向。

  “據初步統計,成渝古道區域現有5A級景區1處、4A級景區36處、省級旅游度假區3處,旅游資源豐富,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在四川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設計院院長顧相剛看來,成渝古道不僅是巴山蜀水的生態風景廊道,更是川渝血脈相通的文化記憶紐帶。

  川渝“兩市五區”簽署區域協作備忘錄,正是從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設施、開發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產品等方面為兩地深化合作提供了指南。

  “內江大量的牌坊石刻就是成渝古道重要的歷史遺存。”四川省內江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德超說,推進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建設,將進一步推動沿線城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重慶市銅梁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嚴勇表示,成渝古道沿線城市按下合作的“快進鍵”,有助於加快“小游線”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大場景”,共同講好成渝古道文化故事。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長濮新建議,在推進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建設過程中,要聚焦成渝古道豐富的石窟寺資源,結合文物主題游徑建設,讓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要圍繞壯大成渝主軸,加快形成建設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共識,搭建共建機制,打響成渝古道品牌。”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一級巡視員秦定波透露,2024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工作將重點加快創建一個國家試驗區、合力建設一條文化旅游帶、推進一批文化保護傳承項目、開展一批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培育一批高品質文旅產品、提升一批文旅公共服務事項、舉辦一批文旅營銷推廣活動、用好一批協同共建機制平台。

  促提升 “水上通道”尋求新突破

  川渝兩地山水相連,歷史同脈、文化同源。

  “按照廣義的成渝古道空間格局,兩地往來既有川東大路、小川東路、小北路3條陸路,也有岷江—長江道(外水道)、沱江—長江道(中水道)及涪江—嘉陵江道(內水道)3條水路。這些線路覆蓋的城市群,與今天成渝主干交通網絡串聯起的雙城經濟圈核心區非常相似。”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樊莉莉建議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建設以此為參考,體現歷史延伸與當下發展的關系,涵蓋更多有價值的文旅資源。

  以嘉陵江為例,今年年初,《重慶嘉陵濱江生態長廊實施方案》出台,當地將通過打造鄉愁江鎮、工業記憶、山城印象等標志性場景,串聯起濱江的人文特色與城市歷史。

  今年8月,四川印發《2023年嘉陵江旅游風景道建設工作要點》,推進“交通+旅游”深度融合,服務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其中,南充市高坪區重點推進嘉陵江旅游風景道城市段建設,完善沿江城市綠道、燈光等基礎設施,建設度假酒店、水上碼頭、特色街區等重點工程,打造水上游樂、文化演藝項目,建設景觀化、功能化、生態化的特色旅游廊道。之後,重慶、四川兩地還聯合出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2—2035年)》,統籌“六江”(長江、嘉陵江、烏江、岷江、涪江、沱江)生態廊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共筑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目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已從‘全面起勢’邁入‘深化創新’重要階段。”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戴允康表示,以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建設為重點,川渝兩地將進一步梳理沿線資源,建立完善合作聯動機制,制定推進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建設提升規劃實施方案,常態化推動主題營銷宣傳、沿線旅游產品提升、廊道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完善等工作,強化古道沿線一盤棋,讓文旅產業發展成果惠及沿線地區,不斷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潘陽薇 白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