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張燈結彩歡慶佳節是中國人特有的浪漫與儀式感。中秋將至,各地的彩燈游園會已經熱熱鬧鬧地准備起來了,而這裡面少不了四川自貢彩燈的身影。比如,被稱為“北京歷史上最大規模燈會”的2024年北京中秋國慶彩燈游園會,就邀請了800多位自貢彩燈工匠制作,是自貢燈會與北京文化的一次創新融合。有數據顯示,自貢彩燈已佔據國內85%、海外92%的燈展市場份額。
四川地區有句諺語叫“自貢歸來不看燈”。千年鹽都自貢800多年的彩燈文化,鑄就了聞名遐邇的自貢燈會和這座“南國燈城”。早在唐宋時期,自貢地區就有新年賞燈的習俗,明清時更進一步發展為“獅燈場市”“燈杆節”活動。20世紀初,在自貢盛行的放河燈、提燈會以及“瞞天過海”等,都極具地方風情和民間特色。
據《自貢燈會志》記載,自貢燈會歷史悠久、類型眾多。舊時,從正月初七開始,各祠廟均立燈杆、懸紅燈,舉行祭祀活動,稱為“天燈會”或“天燈節”。《榮縣志》記載:“正月人日之後,各祠廟皆燃火樹。”南宋淳熙二年,詩人陸游攝政榮州(榮縣)時曾填詞《沁園春》,提到燈會:“一別秦樓,轉眼新青,又近放燈。”至今,自貢尚有許多地區地名保留著與立燈杆習俗相關的地名,比如燈杆壩、天燈壩等。
清干隆年間,貢井貴州廟還有辦盂蘭會之舉,一般為5天至9天,其間舉辦放焰火、放河燈等活動。放河燈即把燈放在水上,任其隨波逐流。多盞制作精美的“蓮子燈”“鯉魚燈”漂在前頭,叫“頭燈”,其余大多為用紅色厚紙做成的斗形燈。漂燈時,鼓樂齊鳴,場面異常熱鬧。
提燈會也是自貢人民表達慶祝的方式。清代至民國初,春節期間,自貢自流井地區的一些大家族,以家族為主體組織鬧年鑼鼓開路、提燈游街等活動,提燈的、觀燈的人潮將整條街擠得水泄不通。
過去每逢節慶,人們沿街立滿竹(木)架,將各式燈籠懸挂其上,琳琅滿目,遮天蔽日,人在布篷下穿行,舉頭看不見天,謂之“瞞天過海”。這樣的景象在20世紀初的自貢比較常見,老百姓家中有紅白事或者舉辦盛大活動時,都會開展“瞞天過海”。
新中國成立後,自貢一度中斷的春節燈會得以恢復並重放異彩。1964年,自貢市人民政府舉辦首屆迎春燈會,盛況空前。從此,自貢燈會的規模由小變大,成為全國知名的盛大節慶活動。如今,自貢已經成功舉辦了37屆燈會。2007年,自貢彩燈傳統制作工藝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自貢燈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很多人把自貢燈會稱作“彩燈界的天花板”,甚至有網友戲稱它為“宇宙第一燈會”。親歷過自貢燈會的人,基本都會被它創造的“光影魔法”所震撼。自貢彩燈協會會長沈宏躍介紹,自貢燈會以氣勢壯觀、規模宏大著稱,以構思巧妙、制作精巧取勝,以燈景交融、層次迷離稱奇,其顯著特色之一就是絲扎工藝的傳承創新,另一個是特殊材料的廣泛應用。
勤勞智慧的自貢人民不斷傳承發展著彩燈技藝與文化。他們用靈巧的雙手,為藤條、藥瓶、瓷器等各色材料注入靈魂,幻化出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玻璃藥瓶燈首次出現在1964年的首屆自貢迎春燈會上。那時,自貢市衛生系統因地制宜,把廢棄的針藥瓶用環氧樹脂黏接成款式各異的彩燈,比如球形藥瓶燈、塔形藥瓶燈等。其大小在1米左右,在燈光照射下晶瑩剔透、閃閃發光。後來,“瓶花燈”的制作技藝日臻成熟,出現了《孔雀開屏》《荷塘月色》《雙鹿鳴春》等數不勝數的精品。
2015年的第21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上,自貢彩燈再次創造了令人驚嘆的視覺盛宴。燈組《中國印象》佔據7000平方米的彩燈公園大廣場,玲瓏剔透的青花瓷燈、纖毫畢現的孔雀燈等極具中國韻味的彩燈征服了現場觀眾。精美燈組的背後,是自貢彩燈工匠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比如,工匠們用亞克力材料彷制禽類羽毛,純手工剪制,每片羽毛需要剪300刀至400刀,最終呈現出絲綢般柔滑的效果。
近年來,非遺傳承人在繼承傳統手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陳出新,通過加載現代科技和匠心創意,為自貢彩燈賦予新的藝術魅力。比如火爆全網的《生命之樹》《精衛女神》等作品,現代感、未來感十足,讓人過目難忘。
以燈興業,以燈興旅,以燈興城,一組組光影流動的彩燈,培育出龐大的彩燈產業。據不完全統計,自貢彩燈行業年產值約60億元,自貢市彩燈企業超過千家,長期從業人員5萬余人。可以說,這座燈城裡,很多家庭都與彩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自貢彩燈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也多次走出國門,驚艷世界。自20世紀90年代初自貢彩燈赴新加坡展出、首次開啟海外之旅以來,其陸續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張亮麗名片。2023年,依托彩燈特色產業,自貢成功創建西南地區唯一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王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