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四川省都江堰市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三遺之城”。多年來,都江堰在世界遺產保護傳承、開發利用、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續發力,讓寶貴的世界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綻放出新的光彩。
守好“三遺之城”歷史文脈
登頂秦堰樓俯瞰千年水利全景,在滾滾岷江水邊聆聽李冰父子的故事﹔攀登青城山峻嶺,感受青城道韻,看飛瀑流泉不絕……古往今來,青城山與都江堰一直吸引著全球各地的游客探秘尋幽。火熱人氣的背後,是都江堰人對世界遺產千年如一日的守護。
近年來,都江堰市先後完成了灌口城隍廟、圓明宮古建筑群、安瀾索橋內江段等文物修繕工程,開展了青城山、都江堰古建筑群安全消防設施提升改造等項目。
目前,都江堰市已在遺產地內建立了9處微型消防站以及多處雷電數據採集裝置站,建成了數字化指揮中心大數據分析系統、文物建筑安全消防監測系統等數據平台,依托智慧化、科技化手段對遺產地實行全天候監控,杜絕文物安全隱患。
同時,都江堰市還聯合遺產景觀規劃監測、古建修繕等領域專家,組建“一院一庫一基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平台,建成10余個非遺傳習所、基地等﹔先後整理出版了《都江堰市文物志》《都江堰市歷史文化述略》等歷史文化研究成果,通過延續歷史文脈和彰顯文化底蘊突出遺產價值闡釋。
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楊振之評價說:“都江堰市在世界遺產保護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有目共睹,去年成功申報四川首批歷史文化遺產綜合保護利用試點縣就是最好的肯定。”
創新天府文化現代表達
在一件件文物中探尋文化的寶藏,於一塊塊碑文中感受精神的傳承……近年來,都江堰市在“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原則下,對世界遺產進行合理開發,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都江堰市先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完善青城山—都江堰景區的旅游交通設施、旅游公廁、游客中心等。近年來,青城山—都江堰景區的游客接待量屢創新高,今年上半年,景區迎來游客541.79萬人次,同比增長16.35%。
除了景區的門票收入,日益多元的節慶活動也讓都江堰市的世界遺產有了更加豐富的表達,受到游客的追捧。
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都江堰放水節是川西平原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近年來,都江堰市持續創新發展放水節文化,通過情景劇形式創新演繹“李冰治水”天府文化故事,游客可以參與竹籠、榪槎治水工具編扎等互動體驗項目,使得治水文化可觸可感。今年放水節期間,共有17.75萬人次游客前往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全市接待游客達66.68萬人次。
“沒想到還能和武林高手‘過過招’。”今年國慶假期,江西游客李銳在青城山下親身體驗了青城武術的魅力,“青城劍法、太極拳等經典武術,一招一式都充滿了力量與美感,好像穿越到了金庸小說裡的武俠世界。”
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圍繞放水節、青城武術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結合“花蕊夫人”等文化IP與故事體系,打造了一批文旅消費新場景、新業態,進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和吸引力。
與此同時,都江堰市還制作了歷史文化遺產微短劇《水龍吟之川主小爺駕到》等作品,讓古老文化以全新面貌呈現給世人,成為天府文化創新演繹的加分項。
打造“旅游名縣”特色品牌
坐擁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自然風光的都江堰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了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精品體系,打造“旅游名縣”特色品牌,逐漸成為游客細細品味、深深留戀的“必游之地”。
近年來,都江堰市圍繞“大遺產”“大青城”“大灌區”“大熊貓”“大冰雪”五大IP,精心培育“最成都﹒生活美學”新場景25處,創建“新旅游﹒潮成都”目的地29個、周末精品旅游場景(點位)40個,推出系列沉浸式、互動式的文旅活動及產品,為游客帶來“眼前一亮又一亮”的驚喜體驗。
現在的都江堰市,皮影、剪紙、青城太極等各類主題展覽、研學活動“周周不停、月月上新”﹔“前世仙緣﹒雅韻青城”“都江﹒夜堰”等系列主題活動和沉浸式夜游項目,讓更多的“過境游”變為“過夜游”﹔規劃建設的玉堂窯址、芒城遺址等博物館群落,即將成為居民們的“鄉愁地標”、游客們的“打卡網點”、學生們的“研學課堂”……
憑借著豐富的旅游產品和優質的旅游服務,都江堰市於2019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23年,都江堰市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326.79億元,同比增長8.8%﹔更為重要的是,三次產業結構比為8︰27.5︰64.5,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展現出強勁活力,成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都江堰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局長曾岷說:“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動都江堰‘三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出更多具有在地文化特色、游客喜聞樂見的文旅新體驗、新產品、新場景,讓更多文化遺產蝶變出彩、歷史文脈永傳下去。”(潘陽薇 白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