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羌族群眾載歌載舞慶祝“羌年”的資料圖片。茂縣縣委宣傳部、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2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通過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同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石椅村的鄉親們和游客親切交流。石椅村聚居著羌族同胞,瓦爾俄足節、舞龍燈、慶“羌年”、祭山會等羌民俗活動保存至今,成為羌俗風情的名片。
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審議並通過“羌年”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月6日晚,石椅羌寨內燈火通明、喜氣洋洋,羌族兒女們歡欣鼓舞,為“羌年”“轉名錄”的好消息載歌載舞。
在四川,一年一度的“羌年”活動盛大熱烈,活力滿滿。隨著各地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的推動,“羌年”不再隻是一個節日,更在保護羌族傳統文化、帶動當地文化生態旅游和鄉村特色旅游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四川的30余萬名羌族群眾主要聚居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以及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等地。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羌族同胞會迎來一年一度的傳統新年,隨後的三至五天裡,羌族群眾舉寨團聚、祭天祭祖、祈福驅穢、慶祝豐收。
“在‘羌年’的夜晚,整個羌寨變成一片歡樂的海洋。”綿陽市首批“鄉村文藝人才”陳明海對參加的第一次“羌年”活動記憶猶新,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手持羊皮鼓、羌鈴等樂器,跳起歡快的莎朗舞。祭祀過程庄重而神秘,讓人沉浸在羌族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祖先的懷念中。村民們燃起篝火圍坐一起,品嘗著手抓羊肉、酸菜面塊等羌族特色美食,大家舉杯共飲,邊唱邊跳,歡聲笑語不斷。
綿陽北川是“羌年”的重要傳承地之一,當地通過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讓古老的羌音廣為傳唱。12月7日晚,北川禹王橋頭,身著絢麗傳統服飾的羌族同胞與各地游客齊聚一堂,共赴快樂鄉音演唱現場,為觀眾們呈上一場獨具羌族文化特色的音樂盛宴。
“‘羌年’已成為北川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每年農歷十月初一都有五六十萬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來北川過‘羌年’。”北川羌族自治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熊英說,北川高度重視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探索非遺融合創新路徑,精心打造了“非遺+旅游+演藝+研學+通航”等文旅體驗新場景,帶動了當地文旅融合發展。
“羌年”背後蘊藏的是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北川堅持“文旅興縣”的發展思路,在弘揚羌族文化上做文章,以特色活動帶動鄉村旅游,建立了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鏈長制”,落實2000萬元專項獎勵扶持資金和2000萬元鄉村振興基金、300萬元文化專項資金,吸引大批文化專業人才,形成了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北川模式。
以石椅村為例,當地依托獨特的禹羌文化特色,打造了“非遺+旅游”“文化活動+旅游”“生態農業+旅游”三大特色產業,全村人吃上了“旅游飯”。2023年,石椅村接待游客4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00萬余元,人均收入達6.7萬元﹔帶動片區接待游客156.5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72億元,各族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是全國最大的羌族聚居縣。聽到“轉名錄”的消息,84歲的“羌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羌族釋比肖永慶高興得合不攏嘴,他表示會毫無保留地將優秀文化一直傳下去。
就在1個多月前,第七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4羌年慶祝活動在茂縣舉行。來自四川各地羌區縣的羌族百姓身著節日盛裝,與游客、賓朋一起歡慶。其間,茂縣還組織了“入夢古羌”、非遺巡游、千人壩壩宴、惠民展演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近年來,茂縣以“羌年”為集中展示羌族傳統文化和淳朴民風民俗的載體,充分挖掘茂縣民族特色資源稟賦,建成縣級非遺傳習中心1個、鄉鎮傳習所8個,劃定非遺傳承保護區5個。當地還拍攝完成《羌年》《中國羌族民歌》等口述歷史紀錄片,相繼制作出版了《快樂羌漢語》等羌語學習教程,開設雙語學習節目,進一步提高了少數民族群眾保護、傳承本民族語言文化的自覺性和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匯聚起民族團結進步的蓬勃能量。
茂縣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李建軍表示,接下來將在茂縣持續開展群眾性活動,繼續加強對羌族文化的挖掘、弘揚、傳播和推廣,進一步做好羌文化創新和價值轉化,讓古老的羌文化煥發新的活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近年來,四川持續推動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2022年2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綿陽市政府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聯合印發了《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方案(2022—2025年)》,明確2022年至2025年,省、州、縣保護區內建設工作任務清單,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
“此次‘羌年’的‘轉名錄’,再次確認了全世界對‘羌年’非遺價值的認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四川大學教授李錦建議四川各地加強對“羌年”的整體性保護,進一步激發民眾保護意識,在村寨文化實踐中開展保護工作,尊重各地“羌年”期間文化活動不同的表現形式,保護其多樣性面貌。(王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