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四川成都春熙路邊,一群講著馬來語的年輕人正用手機掃碼解鎖共享單車,他們的目的地是2公裡外的國際金融中心(IFS)熊貓雕塑——這尊趴在商場頂層的“網紅”熊貓,已成為東南亞游客鏡頭下的“打卡”熱門。同日,在天府國際機場,剛剛落地的泰國游客婉娜迫不及待地直奔影院,觀看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我的中國朋友說,以後如果想長期生活在這裡,得先讀懂這裡,看《哪吒2》是個好機會。”婉娜說。
2025年春天的成都街頭,入境游核心吸引物的迭代升級正在發生。這背後,是成都從“機票驅動”到“內容驅動”形成的入境游“新磁場”。
“曼谷飛成都的票價隻要200多元,價格比泰國國內航班還便宜。”婉娜的話,揭開了東南亞游客“錯峰入蓉”的一大原因。2024年,成都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多措並舉,推動天府國際機場24小時直接過境旅客免辦邊檢手續、過境免簽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延長至240小時等措施落地落實。數據顯示,春節後,成都日均入境的外籍游客達1064人次,環比春節期間增長近10%,其中超半數來自東南亞。
過境免簽等政策的優化升級帶來的不僅是客流增長,更是旅游模式的迭代。婉娜的經歷頗具代表性:她提前一周抵蓉隻為看上心儀已久的《哪吒2》,還將泡泡瑪特潮玩店等納入必游清單。“打卡”充滿魔幻感的SKP景觀水柱“生機之塔”,在都江堰鐘書閣當一次文藝青年,去IFS和熊貓雕塑同框拍照,幾乎成了外國游客來蓉旅游的“三件套”。
“十年前,外國游客跟著旅游團走景點,現在他們跟著短視頻平台、小紅書等‘找’成都。”四川山海逸行旅行社有限公司導游王子言見證了成都入境游的變化:一是來的游客更年輕了﹔二是旅游景點逐漸從傳統景點變為一些新文旅場景。“來成都之前,他們就通過社交網絡得知了部分‘網紅打卡地’,特別是一些連鎖潮玩店。”王子言說。
吸引外國游客的還有成都的傳統民俗文化。2024年以來,成都陸續赴新加坡、法國、日本、挪威等地開展“成都,不隻有大熊貓”文旅推介會,向境外游客推介成都的傳統文化資源,得到正向反饋。
吃火鍋、喝蓋碗茶、逛廟會、體驗非遺……春節期間,來自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第一次來到成都。她的手機日程上,密密麻麻記滿了春節旅游攻略,臨走時還對這趟旅行意猶未盡。
“春節”申遺成功,也讓外國游客對來中國旅游有了更深層的文化需求。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首次面向全球招募的6名“國際小喜神”在學習了解成都武侯祠的歷史沿革、廟會由來、國學名篇等內容後,在大廟會期間巡園送福,與市民、游客親密互動。在成都錦江東門碼頭,文化手工體驗區的非遺剪紙、寫“福”字等活動吸引了不少外國游客。當巴基斯坦游客扎希爾舉著定制剪紙驚嘆“和我的臉型一模一樣”時,傳統文化完成了從“他者展示”到“主體共創”的進化。
值得關注的還有成都不斷提升的便利化支付水平和逐漸完善的多語種智慧旅游服務。新加坡游客林永勤此次成都游靠一部手機就全部搞定,包括坐高鐵、乘地鐵,都可以用他常用的新加坡當地銀行電子錢包購票支付。此外,天府國際機場開設了24小時綜合支付服務區,可以“一站式”滿足入境人員開戶、開卡、外幣兌換、移動支付等多種需求。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青城山—都江堰、寬窄巷子等重點景區,入境游多語種售票機均已完成布局。
“成都的縣域文旅資源豐富,可作為新的入境游旅游項目進行拓展。”面對入境游的火爆,四川大學旅游學院相關專家建議,接下來,成都在入境游上要下的功夫不少。比如,在社交媒體上持續輸出生產高質量文旅內容的同時,引導入境游向縣域、鄉村等區域下沉,讓入境游景點更豐富。(付遠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