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國慶中秋假期,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憑借一場“數字科技+自然歷史”的跨界創新,成為川渝地區新地標。全球首款雙足行走彷生機器恐龍與AI(人工智能)導覽機器人“小芯”的聯袂登場,搭配全館升級的沉浸式數字體驗體系,不僅重構了文博場館的游覽模式,更成為2025成都國際數字文創季“科技賦能文化、創意激活文旅”核心理念的鮮活實踐。
走進博物館三樓的“繽紛生命廳”,通體雪白、造型圓潤的智能導覽機器人“小芯”剛一亮相,便迅速成為孩子們的“科普玩伴”。“小芯小芯,恐龍滅絕真的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嗎?”“川西高原現在還能看到雪豹嗎?”面對孩子們的提問,搭載它思科技Chat大模型語音交互系統的“小芯”應答自如,生動的互動形式讓科普現場笑聲不斷。
而在展廳另一側,一位“史前來客”正吸引全場目光。高1.4米的彷生機器恐龍擺動長尾,靈活轉動的頭部搭配眨眼、嘶吼等擬真動作,低沉的叫聲與展櫃中的恐龍化石遙相呼應。“彷佛恐龍真的‘復活’了!科技感的呈現一下子就激起了孩子對古生物的興趣。”市民王先生說。
科技賦能下的新體驗遠不止於此。在博物館4D環幕影院,隨著座椅同步模擬的震動、吹風特效,觀眾彷佛穿越時空,感受地殼運動引發的山川變遷。VR(虛擬現實)體驗區裡,孩子們戴上設備後,不僅可以與虛擬的三角龍、霸王龍近距離互動,還能通過手柄操作完成化石挖掘任務。這些數字場景與機器人導覽、彷生恐龍形成互補,構建起“知識獲取—互動體驗—沉浸感知”的數字文創生態,打破了傳統博物館“靜態陳列、單向講解”的局限。
“此次機器人‘上新’絕非節日噱頭,而是館內數字體驗體系迭代升級的關鍵一環。”成都自然博物館館長王丹說,新引入的智能設備與館內原有的4D影院、VR展區等科技設施深度聯動,形成了覆蓋全年齡段的體驗矩陣。
科技的力量更延伸至科普教育的深層領域。10月2日,一場題為《煙火人間3000年——地質視角解讀宜居成都的前世今生》的講座在成都自然博物館拉開帷幕。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高級工程師、西南地質科技館館長劉洪用生動的地質故事和三維地形模型,帶領現場觀眾解鎖成都平原的“宜居密碼”。隨著講座的舉辦,由成都自然博物館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簡稱“中電科十所”)打造的青少年科創培育項目“科創育苗計劃”也正式啟動。該項目首次將中電科十所的衛星遙感技術、無線電監測系統等國家科研項目,轉化為青少年可參與、能實踐的課程內容,為青少年搭建起連接課堂與科技前沿的橋梁。
成都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劉仕毅介紹,系列課程將大熊貓棲息地AI預測、三江源生態變遷等真實科研案例融入教學,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親歷科研全流程。學員完成課程後,優秀作品將入選博物館“一平米博物館”展區長期展示,表現突出者還將獲得“未來生態工程師”證書。業內認為,該項目創新資源整合模式,為館企校合作、產學研協同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科普實踐樣板。成都自然博物館方面表示,未來將以此為起點,持續優化課程體系,深化三方合作模式,力爭打造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示范標杆。(王雪娟)
上一篇: |
下一篇: 安逸入川 全齡共歡 |